魏風軍
當前,國內環保形勢加劇了軟包裝業的內外整合,企業的經濟發展環境越來越復雜,競爭也日趨激烈,對于國內軟包裝企業而言,商業競爭已不再是單個軟包裝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正基于此,一些軟包裝企業越來越注重利用其自身的有限資源以形成其核心市場競爭能力,發揮企業的核心優勢,充分利用信息網絡來尋找互補的外部優勢,與供應商及銷售商等上下游企業構建供應鏈組織,通過供應鏈管理共同形成合作競爭的整體優勢。
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新的管理理論。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一種網絡式的管理,即對從原材料供應開始、經過產品制造環節再到銷售網絡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連成一體的功能網絡結構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在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以及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核心企業與其銷售商及至最終消費者之間,依靠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支撐,實現供應鏈的一體化和快速反應運作,達到物流、價值流和信息流的協調通暢,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將顧客所需的正確的產品(Right Product)按照正確的時間(Right Time)、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正確的質量(Right Quality)和正確的狀態(Right Status)送到正確的地點(Right Place),即“6R”,并保證成本最小化,以提高整個供應鏈運行的速度、效益及附加值,增強整條供應鏈上各企業的競爭能力,為整個供應鏈上的所有貿易伙伴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供應鏈的成員組成主要有制造商、供應商、代理商及零售商等。供應鏈的直接處理內容是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信息資源。供應鏈上各組織的參與程度及業務流程的運轉情況決定了供應鏈績效水平,并決定了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的戰略能力。供應鏈管理展開的過程首先應該對這些組成成員進行系統化管理,在改進的過程中,要逐漸實現對所有供應鏈成員的協同管理。
軟包裝企業供應商的選擇
對于軟包裝企業而言,物資供應部門是軟包裝企業供應鏈中的重要成員,在參與供應鏈的管理中,需要做好幾個重點環節:選擇供應商、評價供應商、供應商審核、供應商認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供應商的選擇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所在,也是軟包裝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軟包裝企業而言,在選擇供應商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點:
①是否與本企業有良好的合作記錄;
②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質量因素;
③供應商所提供的售前、中、后服務質量因素;
④位置和按時運送;
⑤供應商的信譽;
⑥價格因素;
⑦供應商存貨政策;
⑧商務條款和條件。
同時軟包裝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還應該注意,大多數情況下軟包企業往往是通過競價比來選擇供應商,由低價者奪標,所以軟包企業在進行實務操作中往往容易忽略供應商的質量和信譽,也易產生對供應商的猜疑和不信任。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應鏈上的企業是獨立的法人實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隨著軟包企業的市場競爭日趨全球化,市場需求導致軟包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快,由此市場對產品質量、服務、交貨期的要求越來越高,正基于此,軟包企業不可能單憑價格獲得競爭優勢,其產品供應鏈上的供應商不僅僅能提供價格低廉的產品,而且還要在技術創新、質量改進、縮短產品周期、提供服務等方面為企業作出響應。對于軟包企業而言,如果過分地將價格作為最為重要的決策因素,那么將會直接導致供應商對技術創新和改進質量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缺乏主動性,由此易產生供應商在產品價格上的惡性競爭,因而采購也會存在著極大的商業風險和潛在的質量安全隱患。因此,軟包企業應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理性采購,鼓勵公平交易,爭取雙贏,培養戰略合作伙伴,通過信息與知識的傳遞,加深合作雙方的了解,使供應商緊密地配合本企業的生產條件和戰略需要。
供應鏈軟包企業的合作關系客觀上要求減少供應商的數目,建立少而精的供應體系,培養一批長期性的戰略合作伙伴。在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的評價標準不僅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價格因素,而且涵蓋了價格、質量、服務、交貨期等諸多要素。建立長期而全面持久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高績效的供應商進行鼓勵,如增加訂貨和靈活的支付方式等。對于軟包裝企業而言,其產品質量的好壞與供應商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軟包企業需要將其相關產品的供應商看作是其親密的合作伙伴而非簡單的買賣雙方,實現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基于此,筆者建議,為確保軟包企業的產品供應穩定性,涉及企業生產所需要的重要產品,應該由兩個以上的供應商來提供。這樣不僅能使供應鏈具有足夠的柔性,而且還能在供應商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態勢,尤其是在軟包裝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情況下,這種供應鏈機制可有效地回避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以保證企業生產所需要的正常產品供應。
軟包企業供應鏈的控制
要實現供應鏈的順利穩定發展,必須對供應鏈進行有效控制,由此軟包企業應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Internet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數據信息集成,達到貨物訂單的電子接收與發送,了解供應商運輸安排、在途物資數據等。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和信息手段管理并優化整個供應鏈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及時了解各方庫存信息、進貨情況及有關協調貨流的信息,加強運輸過程實時跟蹤控制,建立及時的信息反饋機制,通過這些方式保證物流安全、高效運行。充分利用供應鏈上的資源,減少中間環節,將庫存控制與供應商聯系起來,利用庫存管理技術,分析制訂合理的采購量和采購頻率的關系組合,在零庫存與缺料損失間尋找平衡。另外,軟包企業需適時向供應商發出需求指令,確保企業能在合適的時間,得到合適品質、合適數量及合適規格型號的配套產品,從而使其供應鏈成本最小化,有效地減少流動資金的占用,加速資金周轉,充分發揮資本的增值作用。
對軟包企業而言,建立良好的企業供應鏈體系,需要相關配套企業的大力支持和參與,以增進企業與相關供應廠家之間的信任,轉變在傳統交易關系下的對立思想,充分認識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建立戰略協作關系的必要性,實施角色轉換,并協調其相互作用,以充分調動每個參與企業及相關人員等的主觀能動性,增進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軟包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策略
目前,軟包裝企業需要面對的是充滿激烈競爭的全球軟包裝市場。一方面,日新月異的功能化產品的出現對軟包裝行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此軟包企業要滿足日益多樣化、多元化的包裝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軟包裝企業要保持自身利潤的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軟包企業必須采取相應的供應鏈管理策略來平衡這兩個方面的要求,以明確市場及客戶的需要,協調整個供應鏈,更好、更快、更低廉地滿足市場。供應鏈管理策略應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①充分調查市場,對顧客群體進行劃分,依據不同的客戶需要來制定不同的產品及服務策略。
②根據所制定的產品及服務策略來制定軟包裝企業的供應鏈,這樣的供應鏈比傳統的更具有“柔性”,能更準確、及時地滿足特定顧客群體的需要。
③依據軟包裝市場的需求,及時跟蹤市場信號,適時調整,保證整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作出與市場實際需求一致的預測,以優化供應鏈中的資源配置。
④通過定制化、本地化、推遲式等策略,從軟包企業的產品設計階段就開始,將產品的不確定因素盡可能地推遲到供應鏈中最靠近市場的環節,以便根據市場變化作出最迅速的反應,將市場不確定性對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
⑤增加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聯系程度,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與各個環節關系緊密,因此軟包企業應戰略性地管理整個供應鏈的資源,以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
⑥提高軟包企業供應鏈內的信息共享程度,用覆蓋整個供應鏈的決策系統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決策體系,使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能清楚地觀察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以達到更好的協調,降低各個環節的延遲時間。
⑦采用從整個供應鏈角度出發的衡量標準,以更準確地決策有效并高效地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
基于以上,軟包裝企業必須協調運用這幾大策略,才能達到增加利潤、控制成本、滿足顧客、提高資產利用率的整體效果。
目前,來自于環保及國內外軟包裝市場競爭的壓力迫使軟包企業重視自身的供應鏈管理,進而促進供應鏈管理技術的發展,而新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又反過來為軟包企業的成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所以,選擇供應鏈管理將為軟包企業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潛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