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月
如果您坐汽車
少打瞌睡
很多人會在坐長途車的時候打個瞌睡,“瞇”上一覺。但人處于睡眠狀態時頸椎比較脆弱,比如遇到急剎車的情況,頸椎就容易受到急性傷害。
帶個U型枕
長時間乘車,頸肩和腰會有僵硬的不適感。若遭遇猛剎車,就容易造成頸椎損傷。建議長途車最好自帶一個U型枕和一個腰圍子(外套折折也能用),給身體一個支撐。
暈車這樣做
提前吃暈車藥。注意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時間服用,不可隨意在中途再服一次。短時間乘車者(4-6小時)最適用茶苯海明片劑(也叫乘暈寧、暈海寧等),最好在乘車前0.5-1小時服用。
按揉止吐穴。按壓內關穴(手腕手掌面的橫紋正中上約2厘米,在兩根筋腱中央凹陷處)和合谷穴(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合攏時隆起的最高處),將清涼油或風油精等涂擦在額頭部位,都有緩解頭暈及惡心嘔吐作用。
如果您坐火車
給自己“找樂”
跟同行的朋友聊聊天,帶點花茶、綠茶等有安神效果的飲料,聽聽音樂等,都是很好地轉移注意力、減少焦慮的好方法。
小動作緩解不適
出行途中無論采用什么樣的交通方式,都盡量每隔兩小時就活動一下,轉轉脖子、踮踮腳尖、勾壓腳背,揉揉腰部之類的小動作可緩解身體的各種不適。坐著不動,腰椎壓力也比較大,最好加個靠墊,讓腰椎保持休息位。
練練收腹、提肛和叩齒
長途乘車,身體很容易疲勞。收腹、提肛,可以避免旅途中因水土不服而導致便秘,叩齒有助于消化系統的保健。
如果您自駕
駕駛座:后傾“一拳”最護腰
不妨在開車前,先把椅背調直了,然后再讓靠椅的頭枕位置后傾一個拳頭左右就是最舒適的護腰位置。
吃這些藥千萬別開車
感康、泰諾、撲爾敏等一些退熱、抗過敏等藥物服用后會出現困倦、嗜睡等現象。另外,鎮靜催眠藥也會使人睡意沉沉。
布洛芬等止痛類藥物會影響神經系統,影響到開車時的控制和反應。而治療癲癇的藥物也會降低大腦細胞興奮性,使患者反應遲鈍,精神差。
湖南省兒童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蔣志平提醒,藿香正氣水在炮制中會用到乙醇,服用后可能會被檢測為酒駕。另外,幾乎所有的酊劑藥物都含酒精,像云南白藥酊、濟眾酊等,服用后最好休息半小時后再上路。
如果您坐飛機
暈機嘔吐:別看窗外
飛機升空后,看窗外會改變空間的定向感覺,加重暈機的程度。
癥狀較重時,可以按摩相關的穴位,如內關穴(手掌內側后三寸處)、合谷穴(拇指與食指交會處)以及風池穴(后發際頸椎骨兩側)等,如果方便最好采取仰臥、頭部相對固定的姿勢。
口眼干燥:手邊放瓶礦泉水
機艙的實際濕度維持在10%以下,所以會感到口干舌燥,皮膚干癢等不適。最好在身邊放一瓶礦泉水,以便隨時可以拿起來喝幾口,這是補充水分最簡單的辦法。
在登機前可以準備一瓶人工淚液,眼睛干澀時就會派上用場。長程旅行最好不要戴隱形眼鏡。
耳朵疼痛:打哈欠
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可能你的耳朵會隱隱作痛。打呵欠雖然不雅觀,卻是對付耳朵疼的法寶。比較專業的做法是咽鼓管充氣動作(閉上嘴,夾緊鼻孔,鼓氣在嘴和鼻子內產生壓力)或閉上嘴,夾緊鼻孔,做吞咽動作。
建議在鼻塞、感冒發燒或鼻竇炎發作時盡量避免乘坐飛機,如果必須乘坐,在起飛前或開始降落時使用藥物噴劑,改善鼻塞癥狀,將會緩解疼痛。
倒時差:向西晚睡朝東早起
出發前保證充足的睡眠,時差反應會減輕。如果在目的地停留時間很短(48小時以內),盡量保持作息時間與出發地相同。如果在目的地停留時間較長,可以于到達當日晚上遵醫囑服用安眠藥。
防經濟艙綜合征:勤動腿少喝茶
避免發生經濟艙綜合征,最好不要在缺水的狀態下乘飛機(如剛喝過大量的含酒精飲料、長期置身于炎熱的氣溫)。乘機時,多喝白水和果汁,少喝會產生利尿作用的咖啡、茶。每小時要活動腿腳3-5分鐘,促進腿部的血液流通。
如果出現小腿肌肉疼痛、腿部皮膚表面溫度增高、腿部皮下血管變得明顯粗大,很可能是深靜脈血栓,嚴重者可能猝死。不要再做任何運動,立即與機上醫務人員聯系。高齡、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血液病都是易患人群。(來源:《人衛健康與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