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卓曌

尿結石,慢性的更可怕
泌尿系結石也稱尿結石,是尿液中結晶沉積導致,以腎與輸尿管結石最為常見,且以男性居多。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泌尿系結石診治中心主任陳奇介紹,疼痛和血尿是尿結石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如輸尿管結石急性發作時,會出現劇烈的腎絞痛,常大汗淋漓、惡心嘔吐,但不會危及生命。反而是無明顯疼痛的慢性結石,會帶來長期梗阻、感染,逐漸損傷腎臟功能,最后導致膿毒血癥、敗血癥或尿毒癥。陳奇強調,治療時,患者要摒棄一些錯誤觀念:
錯誤一:限制鈣的攝入。尿結石防治的關鍵是限制菠菜、豆類、葡萄、茶、橘子、番茄、土豆、竹筍等高草酸鹽食物的攝入。
錯誤二:不痛的尿結石不用治療。結石逐漸增大后,基本上不再移動,不會導致疼痛,卻能使腎功能完全喪失。另外,結石的長期慢性刺激,有可能誘發腎臟腫瘤。
錯誤三:盲目相信小廣告。很多人覺得體外碎石和溶石治療快捷、方便,因而盲目追捧。事實上,體外擊碎結石必然損傷腎臟,積水嚴重的腎結石患者,本身腎臟的排石功能已經受到損害,即便將結石擊碎,也無法順利排出。溶石治療主要針對尿酸結石及胱氨酸結石。臨床上常見的草酸鈣結石,使用藥物溶石效果不佳。患者在選擇治療手段時,最好聽從醫囑。
尿結石的高危人群包括:南方石灰巖地區居民,如貴州、廣西等地;愛吃草酸類、高脂、高熱、高鈣食物的人;喝水量少、久坐不動、經常憋尿、煩躁易怒的人;患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痛風、泌尿系統感染等疾病的人;有結石家族史的人。
改變生活習慣對預防尿結石尤為重要。建議多喝水,尤其要注意夜間和清晨補水,避開飲料、啤酒、果汁;少吃草酸鹽含量高的食物;患病期間,肉類、動物內臟、沙丁魚、蟹、咖啡等也應減少攝入。
膽結石,“三高”食物是禍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通外科、胰腺膽道外科主任醫師黃耿文介紹,膽結石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膽囊、膽管的慢性炎癥,誘發膽囊、膽管癌變。不少人還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小的或單個膽囊結石不用治療。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小結石易卡在膽囊管或掉入膽總管,誘發急性膽囊炎等并發癥。建議小于1厘米膽囊結石、無癥狀膽囊結石,要定期復查;膽囊結石達到3厘米以上必須手術;膽囊結石合并膽囊息肉,或膽管結石易引起膽管梗阻、炎癥,需手術治療。
誤區二:溶石治療和體外碎石取代手術。不少患者對“切除膽囊”心存恐懼,總想選擇保膽的治療方法。但治療膽囊結石,只取出結石,不切除病灶,日后更容易復發。而且,溶石治療對膽色素或混合型結石療效并不明顯,碎石治療會增加結石流入膽道或胰腺的風險,進而造成更嚴重的疾病。
肥胖、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者及多次妊娠的女性,都是膽結石的高發人群,這類人群一定要注意調節飲食,忌油膩、高蛋白、甜食和刺激性食物;規律生活,經常運動、避免發胖;定期體檢,尤其是有膽結石家族史的人。
胃結石,老年人最應當心
“草酸多了,長腎結石;膽固醇多了,長膽結石,這都是消化和營養太‘好所致。但胃結石卻是因為消化太‘差。”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張能維解釋道,比如吃了柿子、黑棗、山楂等鞣酸過多的食物,或誤食毛發、衣物纖維等,在胃酸的作用下生成一些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與果膠、食物殘渣膠合在一起,從而凝結成石。
胃結石的危害遠小于尿結石和膽結石,其主要癥狀是胃脹不適,但有些胃結石達到十幾厘米時,就會壓迫胃壁,引起潰瘍、出血,甚至穿孔和惡變。胃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老年人群中更為明顯,這是因為老年人胃部蠕動、排空緩慢,?致使食物在胃部停留時間長,令胃結石患病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