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晶晶
摘 要:隨著2009年國家新一輪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啟動,我區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和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基本要求,群眾關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焦點、難點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但是醫療服務管理體系不順、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點不合理等,醫改重點任務沒有得到全面均衡落實,醫改政策實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醫改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的普惠性釋放。對于加快建設我區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途徑,我談談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海陵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 基本現狀
1)全區行政區劃和服務人口情況。全區管轄3個鎮、6個街道、4個園區以及32個村委會和93個居委會,常住人口約50萬人,農村居民約12.3萬人、城市居民約37.7萬人,農村和城區的常住人口比為1:3。
2)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全區初步建成了以四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紐帶、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為網底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一是四院基本情況。新四院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于2014年1月順利啟用,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培訓為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設置開放病區20個(含3個封閉式精神科病區),設置床位826張(實際開發床位1000多張),設有獨立的急診區域,門診每日可接診5000人次;同時掛牌泰州市腦科醫院,明確了三級專科醫院的發展方向,融入全市醫療機構發展規劃。二是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情況。全區9個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擁有10家中心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蘇陳鎮擁有1個中心衛生院和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家單位根據舉辦主體和管理方式不同,可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為鎮(街道)舉辦、衛生局業務主管的有7家,分別為九龍和蘇陳中心衛生院,城西、城北、京泰路、罡楊和大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第二種為區政府投資、四院代管的有2家,城東和城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第三種為市人社局舉辦和管理的有1家,城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是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情況。全區設置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65家,由村(居)委會集體舉辦、實行鄉村或中心與站一體化管理的有52家;由四院承辦、個人投資經營的有12家;由中心承辦、個人投資經營的有1家。
2 需要努力建設的方向及對策
建立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實現“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衛生事業“十三五”規劃的一項重點任務,更是切實解決廣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最有效的手段。
1)完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國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中指出,區域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包含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當前,我區醫療衛生服務缺少獨立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順應形勢的發展需要和推動現代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建設,應將全國獨一無二的區防保辦按照職能分化,規劃建立區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婦幼保健所,增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職能的向上的承接性和向下的指導性,進一步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有效開展和醫療服務行業規范化運行。同時,加快四院精神病科向精神病院發展,擴大規模、拓展服務,滿足區域服務需求,打造成全市乃至在蘇中有影響力知名品牌,成為四院未來建成大專科大綜合三級醫院發展的支撐點,推動區域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同步于全市。
2)理順管理主體。按照醫改精神和《江蘇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條例》(江蘇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公告﹝2008﹞第2號)、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意見》(蘇政發﹝2006﹞124號)以及海陵區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同意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批復》(泰海編﹝2008﹞20號)文件要求,“每個街道有一所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定,城東、城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目前四院代管調整為街道辦事處舉辦,城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權從市人社局轉移給城中街道辦事處,衛生局實行業務主管,并推動中心標準化建設。理順中心管理主體,有利于中心服務凸顯政府主導性和社會公益性;有利于所屬街道政府主動承擔醫改賦予其推動中心標準化建設的責任和使命;有利于促進全區鄉鎮衛生院和中心按照國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要求實行管理模式的一致性。尤其是四院更要集中精力,按照市衛生規劃布局,推動“大專科大綜合”三級腦科專科醫院建設和精神病專科醫院建設;同時應承擔法律主體責任,對轄管的個人投資的站和所,在充分考慮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進行風險評估,實行逐步注銷。
3)科學調整布局。一是中心標準化建設。城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于蓮花四號區內簡陋、封閉,并與市人民醫院南院距離太近,醫療服務影響力被弱化;中心應隨著城區東移發展,實施城南中心整體搬遷工程,兼顧大學城高校學生醫療需求。同時,謀劃城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擇址新建,建成標準化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協調,加強與市人社局對接,促進城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功能區的開發。二是站點調整建設。根據城市規模發展和城區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重新規劃設置,動態調整布點,每年增設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滿足現有城區和城市“東進”發展的需要。
4)堅持中西醫并重的發展方向。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落實政府主體責任,提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地位,將中醫藥事業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建設健康海陵的有效措施之一,持續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拓展中醫藥服務的發展空間,建立和完善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傾斜性政策和調動中醫(藥)師主動作為的績效考核制度,推動基層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有效發展,成為衛生事業預防、醫療和康復領域新的生力軍和推動力,為廣大群眾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
5)建立協作分工的醫療聯合體。順應醫改要求,積極籌劃和推動公立醫院改革,建立以四院為龍頭、以醫療技術合作為紐帶的醫療聯合體,推動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質態運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探索分級診療制度,發揮醫保導向性正能量,推動等級醫院醫療發展定位,實行“首診基層、分級診療、上下聯動、雙向轉診”的醫療秩序,讓“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格局成為現實,讓基層群眾真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6)探索和推動醫療保障政策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保證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良性運轉的核心內容。積極發揮醫保杠桿作用和導向作用,順應醫改任務的需要和醫療機構發展的需求,調整醫保總額預付用量的測算方式,明確不同醫療機構類別醫保用量的額度,限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過度擴展,傾向性保障基層醫療機構;豐富醫保支付方式,多管齊下促進醫保按病種、按床日和按人頭付費方式的啟動,推動醫保由總額預付單一的粗放型支付方式向多樣的精細型支付方式轉變,實現節約醫保資源的同時,最大化的利用醫保資源;實行分級診療付費和日間手術付費,推動雙向轉診制度優質運行和提高病床周轉率,從而有效促進醫療、醫保、醫藥互聯互動。
7)建立有效的信息保障體系。按照江蘇省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要求構建“3521”總體架構的的目標, 建立具備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障(新農合)、藥品采購配送、綜合衛生管理等五大應用功能,包含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大數據庫的衛生專網,通過居民健康卡形式,將居民健康管理貫穿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周期。并通過衛生信息化平臺與市、省、全國衛生信息網絡的互聯
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