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瀾
摘 要:隨著數字電視的不斷發展,其傳統電視平臺無法適應當前市場要求,從而必然會向著IP化的方向轉化。對數字電視平臺從傳統模式向IP化的轉化研究,可以為我國數字電視媒體創新提供參考和支持。本文就針對這個內容進行幾點分析。
關鍵詞:數字電視平臺;傳統模式;IP化
由于數字電視平臺在運營過程中會不斷老化和耗損,因此需要不斷擴大規模,進行平臺升級。鑒于數字電視用戶數量不斷增加、頻道擴容和 業務量增加等不同需求,數字電視平臺改造則成為了一種必然,而目前數字電視平臺改造從傳統模式向IP化的方向改造是現階段數字電視平臺的主流趨勢,是現階段業內研究的熱點。
1 數字電視平臺護化改造模式探索及分析
現代化網絡發展強調三網融合,凸顯數字化網絡平臺優勢,在此背景下,全國電視平臺掀起改造高潮,但不同地區基礎不同,電視數字平臺具有不同發展基礎,改造有不同的目標與標準。在進行護化數字電視平臺改革時,要重視根據不同的系統安全等級要求,對改造進行合理規劃,建立不同層級的地區平臺,其系統主要改造模式為:
對省級護化數字電視平臺,根據其地位水平的不同,建立滿足省級安全穩定需求的數字電視平臺,對基地設備進行異地設備備份優化。對此應當建立全面的數字保護系統,以此為基礎提升數字平臺信息共享機制的完善性。在經過一系列測試后,在平穩狀態下逐步向數字化平臺過渡,將原系統作為備份保留,成為新系統的異地參考數據。通常情況下,此系統改造成本最低,風險最小。
對地級護化數字平臺系統,可建立獨立平臺發展結構,建立市縣區對級接口平臺,升級系統安全性,提升信號的穩定性,逐漸擴張平臺發展服務范圍,進而滿足現代化數字發展需求,逐漸向第三、第四級平臺過渡。對此可在地級數字發展平臺,沿用AS工信號源接收設備,向第三代平臺結構過渡,使用全新護輸出接收設備時,可向第四代數字電視平臺過渡。對兩種不同型號設備及方式進行改造時,要注意期間的差異性,利用第三代平臺時,需注意對應AS工輸入口信息對接,雖提升平臺的復雜度但也降低了改造成本。利用第四代平臺時,注意利用交換機完成信號的匯聚,架構平臺敷設簡單,線路布局調理清楚,但此時需要對設備進行護理,造成改造成本增加。
現階段,大部分縣市級數字電視節目,信號需要經由過護網絡由地市級向各縣市級發送,改造步驟相對簡易,經過編碼信號傳輸后本地節目可經省市傳送下來,經由交換機向復用加擾器傳輸,再加擾信號輸出處理后,傳送至相關設備進行混合調制,進而將RF信號輸出。
2 數字平臺改造流程介紹
2.1 總體改造思想
2.1.1 需求分析
數字電視平臺是一項多系統的集成工程,具體包括信號源接收、核心處理、信號傳輸以及設備管理等。
1)信源接收:信號源主要是用來接收各種數字電視節目信號與數據信息,包括衛星數據接收、自辦節目,主要設備包括數字衛星接收機、視頻播出服務器、編碼器等。
2)核心處理:這個部分是針對各種音頻、視頻信號進行處理,從而使運營商運營商可以更加快速的進行數據控制,主要設備為傳輸流復用器、條件接收系統等等。
3)傳輸部分:主要是進行信道編碼調制,針對不同傳輸傳輸媒體采用不同的調制方法,比如:QAM、QPSK等調制方式,主要設備是調制器。
4)設備管理:是操控的數字前端的關鍵部分,需要滿足設備設置管理、狀態管理、安全性管理等網絡運行的基本要求。義烏數字電視平臺系統采用了ASI+IP混合模式進行設計,衛星信源系統從接收機端開始、本地節目從編碼器端開始、SDH信源從DS3適配器開始,信源輸出都為ASI信號。中心平臺的核心復用器輸出IP信號。整個數字電視平臺系統實現了128套SDTV、10套HDTV、16套NVOD、6套數字廣播業務的傳送,滿足義烏市有線數字電視發展規劃,符合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和各種業務的開展要求。
2.1.2 指導思想
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電視的主要技術已日臻成熟,國際國內主要的技術標準已陸續頒布,相關的核心設備也已定型,系統集成方案多種多樣。因此對新數字電視平臺提出了大容量、安全服務、自動應急處理等新的要求。
2.2 我國總前端系統改造
傳統數字電視平臺主要是以第二代數字電視系統為主,因此其主要信息處理平臺為純AS系統。主要是對核心復用設備加設抗干擾設備,利用常見的NETWORK矩陣設備進行信號切換, 使用單頻點進行調制器調節,因此結構及布線相對復雜,操作安全性、系統穩定性效果較差。
向第三代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時,主要是采用AS工設備進行部分信號源接收,將帶護輸出設備作為核心處理系統的替換設備,因此進行原操作流程改造時,主要步驟為:
前一級預復用信號以原NG設備進行接收,將可提供轉換工序的哈雷復用加繞器替換原設備的核心裝置,以NG設備對信號源進行預復用處理,經由AS工對信號加工向核心復用加擾設備傳輸,隨后可將為護信號轉換匯聚至核心交換設備。轉換后的系統中由交換機進行信號匯聚處理及分發處理,并以交換機向各類型加擾護接口傳遞信號。常見的護信號接口為:向IPQ AM調制設備傳輸,混合調制后將信號傳送到HFC網絡,或是信號由清流護接口向各縣市經萬兆網傳輸。兩種不同信號源通過不同VLAN虛擬網絡對信號進行隔離,進而實現區分本地信息與縣市區內傳播信號的不同。
現階段,常見的信號接收地址以IP化改造為主,在發展過程中,通過采置一批編碼器、衛星接收機等相關設備,構建處理IP地址信號源的系統,或搭建信號處理平臺,以此為向第三備份平臺做準備。待穩定后,逐步向新型系統、數字化電視平臺發展。
2.3 各縣市分前端系統改造
現階段對縣市級下的各數字電視平臺系統改造存在一定的復雜難度。部分縣市級本身數字電視平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各區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部分地區直接使用市級下傳的有線電視信號,因此在進行電視平臺數字化改造時,應當采用統一化工程。對IP網絡進行數字化改造后,可通過萬兆網進行信息傳輸,再經由兩個常見護信號接口向各縣傳遞輸出信號。
對于不同市區,有不同的萬兆網進行數字信號傳遞,主要分為兩個環網,常采用cisco i 600設備作為環網核心交換設備。在各縣市級內,通過交換機實現萬兆環網數據傳遞對接,進而保證本地電視數據平臺與核心交換機之間的信息抗干擾交流。
在環網系統內對其相關設備進行連接,由交推機實現互聯互通,并以此構建自動保護功能,當中斷鏈接通路某部分時,可實現自動搜尋新的信號傳送路徑,保證電視可數字化安全播放。建立各縣級萬兆環網可促進縣市點實現點播互動,突破有限電視直播的局限性,通過萬兆環網實現向縣市級數字電視平臺直接傳遞IP信號。
各縣市間本地節目信號通過從萬兆網接收、存儲、處理并以護信號形式向復用加擾器內傳入,經過編碼后傳遞至復用器內,經過復用加擾處理,可接入至IPQ AM中,進行信號編制調整后混合輸出。實現本地區內Ip化數字電視信號傳遞、推動數字平臺升級與改造。
改造后,各縣市級數字電視平臺可逐漸向第四代數字電視平臺發展過渡,架構新型系統構架,簡化系統架構設置、簡化結構布線布局,提升數字電視平臺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通過向第四代數字電視平臺改造,為檢修、檢錯數據系統提供便捷、為系統管理排錯提供方便。將系統權限下放,向各縣市放權,以各縣市實際發展需求為依據進行靈活化調整,打造獨具本地特色的數字電視平臺系統,增加系統的靈活可變性。
3 結束語
本文從兩個方面對數字平臺傳統模式向IP模式轉化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數字化電視平臺改造提供一些建議和助力。
參考文獻
[1]蔡維堅,鄧志華.江西廣電網絡設區市數字電視備份平臺改造方案[J].科技資訊,2016,14(19):16-18.
[2]楚飛舟.牡丹江數字電視前端平臺的改造與實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1):290.
[3]王宇波,吳旭明.義烏數字電視平臺改造建設[J].電視技術,2013,37(12):29-31+44.
[4]黃妙清.互動數字電視平臺本地節目1+1 IP改造[J].有線電視技術,2012,19(0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