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事政策是一個國家的政權機關根據特定的國情、特定時代和特定領域制定的綱領性文件,與民事法律規則的普遍性相比,民事政策在細節的適應性方面更勝一籌。民事政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民事法律的淵源,在法律未作規定或規定不具體時,民事活動可以適用或參考適用有關的國家政策。民事政策在不違背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情況下可以對私權自治進行必要的、有限的度干預,這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法所追求的價值具有實踐意義。民事政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在依法治國方略下,價值的同一性是政策與法律共同發揮作用的前提,政策介入私權治理是符合法的精神與法治的要義。
關鍵詞:民事政策;法的淵源;法的價值
政策,是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任務而制定的統一的行動準則和依據。民事政策是國家對民事領域的民事活動進行導引和規范的法政策,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利益衡量中,民事政策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各種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1]民事政策是一個國家的政權機關根據特定的國情、特定時代和特定領域制定的綱領性文件,與民事法律規則的普遍性相比,民事政策在細節的適應性方面更勝一籌。我國民法是從計劃經濟時代發展而來的,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與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日本和德國等國家的民法相比較是很落后的,再加之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不可否認,民事政策在特殊情況下相對于法律而言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法律規定不可能事無巨細,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更是明顯。
1 民事政策對私權自治的制衡
民法為市民社會的法,私法自治是其基本原則之一。從法的秩序價值快來看,社會秩序作為法所應有的價值,與民事法律是相生相伴的。法具有局限性,任何一個有法律來維護的秩序,都可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漏洞百出,民事司法在解決諸如法律漏洞這一類問題是,一般都會首先運用民法的原則來應對,檢視某一事項是否為民法的原則所否定,常用的有公序良俗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等,但是,這也并不能保證民事法律就是天衣無縫的,必經有很大一部分民事活動是屬于私權領域的,民事法律壓根就無權干涉。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度的,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是泛濫,就會造成不應有的消極影響。如果說私權自治體現的是私有權利,那么民事政策則是國家公權力的體現。長期以來,私權利與公權力都處于一種矛盾的或者是對抗的處境,的確在很多社會實踐中都會有公權力干涉私權利的事發生,當談到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關系時,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個平衡點,來協調二者的緊張關系。無論是私權利還是公權力其都是需要在穩定的秩序中得以實現,而以其共同的價值追求最為支撐點便可以平衡二者的矛盾關系。民事政策在不違背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情況下可以對私權自治進行必要的、有限的度干預,這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法所追求的價值具有實踐意義。
2 作為民事法律的一種非正式淵源
民事政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民事法律的淵源,在法律未作規定或規定不具體時,民事活動可以適用或參考適用有關的國家政策。非正式的民事法源的意義在于作為民事司法依據的正式法源出現真空時,為有效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靈活參照相關民事政策的規定,作為一種使用標準,為司法正常的運行提供一種國家權威依據,補充法律漏洞。法官依據民事政策填補法律漏洞,主要是因其所具有的靈活性可以彌補法律的僵化性與滯后性,對于處于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與經濟具有適時地調控作用。最為具有彌補法律漏洞的非正式民事法源民事政策,在沒有法律作為依據的情況下,在司法實踐中可以避免“法官造法”的現象的出現,同時也能有效約束法官在民事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權。作為國家政策在民事領域的一種規范,民事政策與法律在很多時候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都是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為調整對象,一項政策的出臺其前提都會考慮到社會的公正與公平、公序良俗等原則性價值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事政策與作為正式法源的法律局油價會追求的一致性,為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彌補法律缺位時的漏洞提供了價值基礎。民事政策有必要在關鍵時刻介入民事司法領域,在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一的大前提下互為補充,作為民事司法的非正式淵源,在民事司法中實現其該當的價值。
3 引導我國司法改革及其發展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高速時期,我國的經濟基礎與國情決定了整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處于動態的、開放的和發展的階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我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和規定是處于發展與完善的階段。民事政策在此階段對于對于新情況、新事物具有引導作用,對于我國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司法改革及其發展具有重要引導意義。在司法領域的黨的政策就是司法政策,包括民事政策或民事司法政策。黨的政策對司法活動的影響始終是現實存在的,而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的政策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影響的種種表象,對于實現政策與司法的良性互動有著重要意義。[2]市場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法律的變動節奏,法律的修改與變動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就其所帶來的社會效果或說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是很難一時估測的,民事政策在應對法律所不能及時解決的普遍社會問題時具有一定的優先性,優先出臺相應的民事政策能有效應對法律滯后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發揮政策的靈活性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同時降低法律嬗變的風險,維護司法權威和保障法治穩定。民事政策對于司法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一項好的政策經過在司法中的實務檢驗才有可能逐漸被立法所認可,才有可能進而上升為民事正式法律規范的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民事政策對于已過司法改革具有積極意義,促使民事司法改革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4 通過司法實現一定的社會價值
法的價值主要為自由、正義和秩序,與法律永遠相伴隨的基本價值之一便是社會秩序。作為一個社會賴以存在的基本秩序,其維護主體主要為因國家的政府與民眾,其維護手段主要通過各個系統機制發揮一定的社會效果,從而使得一個社會各個層次之間的關系能夠有條不紊的以一種動態的方式進行著。法律有其本身的、固有的、先天的不足之處,如果說法律是一門藝術,那么它的魅力就在于永遠都在追求完美,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完美,而先進的法律在于趨于完美。正如市場經濟規律一樣,那只“無形的手”總有失靈的時候,對于政府的管理或政策的出臺一味地秉持排斥的態度是不科學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民事政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在依法治國方略下,價值的同一性是政策與法律共同發揮作用的前提,政策介入私權治理是符合法的精神與法治的要義。[3]我國國家政策在民事鄰域就有重要的地位,在民事司法實踐中對于主體資格的確定以及民事案件糾紛的解決至關重要。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得朝令夕改,但是社會生活具有變化性和不確定性,與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一直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高速動態中。[4]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其內容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制定出來之后有一定的穩定性。法律作為許多社會調整方法中的一種,它不是一種唯一的調整方法。除法律之外,還有政策、紀律、規章、道德、民約、公約、宗教規范及其他社會規范,還有經濟、思想教育等手段。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民事政策不僅在我國民法上有一定影響,還在整個法律體系內有重要作用,他的存在即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因素的影響,也有其他一些因素的考慮,通過司法可以實現一定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齊恩平,《民法適用解釋的政策檢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2]齊恩平,李超,《黨的政策,司法政策與民事司法嬗變》,《學習論壇》2010年第12期。
[3]齊恩平,《私權治理中民事政策的法價值實現路徑》,《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4]《法理學》(第四版),張文顯,高等教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葛君偉(1991-),男,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