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群芳
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鄉村振興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之美,不僅是好山好水,更應有文化之振興、心靈之潤澤。彭水將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大力營造新時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 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大意義
實現鄉村建設主體的全面健康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本質要求;農民既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只有不斷提升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只有以鄉村文化振興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動農村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的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繁榮振興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振興,直接關系到整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撐和重要動力。鄉村文化興則鄉村興,鄉村文化強則農民強;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甚或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必將有效提升農民思想境界,提振農民精氣神,提高農民生產生活價值,實現中國農民的品格重塑和中國農村的和諧穩定,推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 新時代彭水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存在的問題
2.1 鄉村社會主體文化自信缺失,鄉村文化發展缺乏“生命力”
彭水縣大多數偏遠山區、鄉村地區,由于交通、場地、經費等限制,文化產品、活動輸入困難,存在文化活動總量偏少、形式單一等問題,文化產品供不應求,無法在鄉村形成相應的文化氛圍。部分偏遠鄉村,由于人口稀少、文化設施和人才缺乏等原因,文化活動無法自產,只能“全靠送”,由縣級文化單位組織配送文化活動,村民有什么文化活動就參加什么文化活動,文化產品缺口仍然很大,不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缺乏自主選擇文化活動的條件和平臺,鄉村文化發展空間有限,制約文化血液流動,文化活動常被當成是“盛事”,而不是“常態”, 嚴重制約著彭水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和突破,導致鄉村文化振興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2.2 文化人才隊伍匱乏,部分工作隊伍素質不高
近年來,由于讀書人離開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精英資源流失,導致彭水縣很多鄉鎮出現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由于彭水農村的基礎條件比較薄弱,待遇難以落實,許多文化工作者紛紛上調,不僅如此,就連當地民間藝人也因為生活所迫紛紛改行,人才隊伍的流失以及后備人才隊伍的不足,這對于農村基層文化的建設不斥于雪上加霜。主導農村節日文化建設的文化能人缺乏情況嚴重。在部分農村,有興趣參與農村文化活動的村民數量相對較多,但由于大多數農民沒有相應的技能,同時又沒有能夠對農民進行組織和培訓的農村文化能人,導致農村組織活動很難開展。搞好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文化管理干部的不懈努力。然而,由于政府不夠重視,文化經費不足,在文化建設方面,缺少專職的文化管理干部,導致彭水縣很多鄉村的文化建設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缺少科學規劃和有效的指導。
2.3 傳統民俗遺失,文化振興后繼無力
傳統民俗是鄉村特有的文化遺產,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圖騰,反映了當時的風土人情,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其承載著村民的精神歸宿和身份認同,人們在傳統民俗中能找到自身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的盛行,人們關注于金錢和利益,傳統的生產方式、習俗、禮儀、藝術等文化形式,正在逐步淡出歷史舞臺或是被新型文化所替代,導致傳統民俗的生存空間急劇縮小。尤其是近年來彭水縣隨著大量勞動力的外流,農村空巢化突顯,其實質是農村成人的集體缺席,加深了農村的民俗危機。
3 新時代彭水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選擇
3.1 堅定鄉村文化自信,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振興。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首先要有堅定的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家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只要農民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對自己的鄉村文化有自豪感,通過鄉村文化來提升和滿足農民生活質量及精神需求,從而使他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提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充實農民心靈和頭腦。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宣傳教育農民要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文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設中去,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與創新意識,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3.2 重塑鄉賢文化,著力培養新時代農民
人才振興是保證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源泉。加強農村人力資源建設,聚人氣、能傳承、有后勁,是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乃至整個鄉村振興的一個關鍵。集聚人才,重塑鄉賢文化,有助于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和建設,重建鄉村知識階層,培育精英資源,充實精英力量。以鄉愁為紐帶,廣泛凝聚鄉賢力量,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鼓勵品德才學出眾、在外經商、退休干部和外來投資創業代表等新鄉賢回鄉創業、發展,激發鄉賢組織活力,以自己的經驗、學識、技藝等參與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近年來,彭水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和回鄉創業的農民工越來越多,通過在家門口創業增收致富,為彭水縣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的活力。重塑鄉賢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鄉民、反哺故土,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引領鄉村文化新風尚。
3.3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保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因地制宜推進民族民俗文化發展行動、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農耕文化體驗基地建設。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著力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開展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等。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鎮室內固定放映廳、綜合檔案室建設。
3.4 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打造村民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地鄉村文化特色內涵,依托鄉村傳統文化、非遺項目、紅色文化等,建立非遺項目傳承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等,同時融入新時代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個有著村民自己“鄉村魂”的特色文化品牌,通過旅游這個載體傳播出去,使鄉村充滿生機和活力,來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特色傳統文化反哺鄉村,走鄉村文化振興之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彭水縣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品牌。這些品牌,推動了彭水民族文化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厚植了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