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潔
摘 要:目前,刑事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理論。伴隨著經濟、政治的日益復雜,中國的刑事案件頻繁發生,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與此同時,非法證據方面的法規內容因原則性較強,使得其在司法實踐中很難發揮作用。因此,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排除規則的相關文獻基礎上,探討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立法中面臨的困境,并且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我國法律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策
1 相關文獻
眾所周知,排除規則是美國憲法化刑事訴訟中最具爭議的理論之一。規則的支持者認為,該規則是確保憲法得到保障,但該規則的反對者抨擊該規則,說是美國法理學特有的一條規則,其剝奪了社會對違法者的補救權利。排他性規則從一開始就引起了相當大的辯論和激烈的言辭。自沃倫法院將該規則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各州以來,該規則一直受到立法、司法和學術上的攻擊。他們感到關切的是,法院確定的例外情況將破壞該規則的強大效力,并將“權利法案”轉變為“警察可能遵循的未強制執行的榮譽守則[1]。在爭論是否應該保留、限制或廢除排除規則時,美國法學家和評論員參考了其他國家的做法。當時的首席大法官Burger在反對排除規則時,美國法學家和評論員對排除規則進行了批評,雖然側重于第四修正案的排除規則,但對美國排除規則的批評參照了國外的實踐,造成并維持了美國是唯一有排除規則的國家的錯誤觀念。然而,認為排除規則只存在于美國法理學中的觀點并不準確。歷史記錄顯示,早在17世紀,法國和德國法院就以非法搜查和扣押為依據排除證據。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歐洲出現了擴大使用排除規則的趨勢。這一趨勢與美國最高法院近年來試圖限制排除規則的范圍和適用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2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立法中面臨的困境
2.1 非法證據證明責任不健全
有關舉證責任的規定可以在相關法律中找到,其中規定檢察院承擔證據合法性的舉證責任。但是學術界對辯方提供的線索的性質有不同的看法。在國防申請啟動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情況下,一些學者認為這也是在申請時必須履行的執行義務和解釋義務。有學者認為,這只是捍衛訴訟權利的權利。行使權利不能與責任相混淆,因此舉證責任不大可能被逆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六條明確規定,辯護方應當提供線索和材料[2]。據提交人稱,這是辯方在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啟動時所采取的表面證據。此類認證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記住什么樣的酷刑。如果辯護人或律師僅廣泛宣稱該方是非法獲得的,則法官可能無法準確判斷嫌疑人或被告是否實際上是非法獲得的,從而影響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啟動。相反,如果排除了這些非法證據的適用,一旦確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就不可能有效地排除具體證據,這給證據的合法性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果這種表面證據是義務,則它是強制性的,違反義務和義務的法律后果的義務將使排除程序的啟動變得困難[3]。如果這些初始階段是正確的,那么放棄或行使權利取決于個人,但這可能導致濫用故意開始排斥過程的權利。
2.2 非法證據排除程序設計不精準
目前,預審會議的內容過于籠統,尚未確定審前會議的法官是否與法院法官一致。如果不一致導致未能實施直接言論原則,如何實施非法證據不包括規則的制定,辯方提出如何保護申請免于排除非法證據。這可能使在司法實踐中難以達到審前會議的效果。根據有關法律,對預審會議中證據合法性的初步審查可能會對順利消除非法證據產生負面影響[4]。對預審會議合法性進行初步審查的初衷是為了節省司法成本,防止非法證據被阻止有效證據,以防止其影響訴訟。但是,由于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構并作出自己的判斷,法院更有可能在預審階段檢查證據,以改善檢察機關的證據鏈。在實踐中,檢方很可能及時發現非法證據,進行任意糾正,甚至粉飾非法證據。此外,維權者和訴訟當事人很難行使調查和收集證據的權利。排除非法取得的證據可能更加困難。
2.3 非法證據手段的嚴格界定不清晰
需要澄清的是,當一名真正的嫌疑人知道他正面臨監禁時,他將無法承認他的所有罪行。因此,在坦誠的過程中,中東將開放,以避免重量,甚至彌補謊言。然后,調查機構需要通過審判中的一些審判方法找出嫌疑人供認中的邏輯差距,以掌握犯罪的所有事實。指導嫌疑人或使用證據欺詐的方法的客觀事實是調查人員使用的常見審訊技巧[5]。調查人員利用當事人對法律知之甚少的缺失,采用如恐嚇的方式,如:犯罪嫌疑人通過隱瞞希望減輕罪行,其他普通罪犯則承認所有犯罪事實,如果不說他們會得到慷慨待遇,鼓勵犯罪嫌疑人逃避無理的內疚以及不利的法律后果,并開始承認甚至錯誤地見證證人的證詞。如果使用審訊技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欺詐和欺騙之間的界限就不會受到誘惑。
3 完善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立法中的對策
3.1 健全非法證據證明標準
首先,辯方證明只有理由懷疑非法證據收集的證據,并且沒有必要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或進行核實。這個標準似乎很容易實現,但實際上則很難實現。由于嫌疑人處于個人束縛階段,司法人員取得證據的證據不予保留。客觀地說,中國法律沒有準確界定線索和材料的范圍。這是法官決定啟動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原因。一些法官甚至拒絕啟動排除程序,認為當事人提供的線索不符合規定的條件,因為一旦啟動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就意味著現有證據表明應該恢復申請。因此,在調查階段可能會審查對非法證據的調查,導致司法系統人員因酷刑和敲詐勒索等罪行而被監禁。因此,根據檢察院的職責,檢察院不能證明證據的合法性,必須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基于以上原因,檢察院的認可標準高于辯護,這與證明邏輯一致。
3.2 健全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定
近年來,揭露刑事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調查和審判中存在酷刑。通過刑訊逼供而獲得的證據已成為法官裁決的依據。錯誤的情況不可避免地是不可避免的。為了防止對犯罪行為的誤判,有必要通過酷刑來防止和制止敲詐勒索。排除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證據的能力,程序性制裁用于保護非法證據,而不會干擾法官對案件事實的判斷[6]。這是禁止非法收集酷刑等證據的有力措施。雖然“刑事訴訟法”賦予公安機關在調查階段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力,但沒有具體程序。為便于實施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如果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非法證據,公安機關的法律部門應當審查非法證據收集的投訴和指控,并確認是否存在非法證據收集。作為決定,審查和起訴的依據已移交給人民檢察院。
3.3 明晰非法證據的概念
為了澄清排除非法證據的概念,首先要排除的是非法證據的范圍。只有澄清排除非法證據的范圍,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確定哪些是非法的。為了區分合理的審訊技巧和其他非法手段,需要明確的定義。調查期間的對抗非常緊張。有時調查調查員的過程是打擊嫌疑人和被告的過程,隨著知識和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許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有更好的心理素質和聰明的頭腦。
4 結論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保證刑事訴訟公正性的重要證據規則,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引導司法機關依法取得證據至關重要。作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最后一道防線,刑事司法活動是司法活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為了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推動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實施,首先要做的是完善調查權限和調查權限。從根本上改變正義觀念,加強國家法治教育和宣傳。中國“刑事訴訟法”中排除非法證據的規則仍處于發展和制度的關鍵階段。
參考文獻
[1]孫銳.刑事證據資格研究[D].吉林大學,2017.
[2]豆云飛.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之思考——非法證據規則在我國確立之后的問題研究[J].商,2016(19):237.
[3]吳宏耀.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則與實效——兼論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進路[J].現代法學,2014,36(04):121-130.
[4]陳瑞華.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再討論[J].法學研究,2014,36(02):166-182.
[5]涂冰.淺議我國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0(29):263-264.
[6]趙妍.論我國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D].遼寧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