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娜
基金項目:2016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創新驅動遼寧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的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編號:L16DJL002);2017年遼寧省財政科研基金項目“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歷史遺留問題研究”(編號:17C030)
摘 要:本文通過對經濟新常態下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發展現狀的分析,深入挖掘制約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的企業因素、政府因素和結構因素,并從創新驅動遼寧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提出推動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提質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發展現狀
遼寧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7月出臺《關于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針對推動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進入經濟新常態,遼寧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極為迫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中高附加值制造業產值所占比重持續上升。截至2017年底,遼寧知識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如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據2017年遼寧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4%,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15.5%,光伏電池產量增長25.7%,遠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3.9%)。
作為反映經濟走勢的先行指標,制造業采購經濟指數(PMI)連續13個月在榮枯線上方,反映供需關系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持續改善,市場對制造業的預期呈現樂觀趨勢。
盡管遼寧已進入工業化后期,但尚未實現新型工業化。具體表現為傳統產業發展不充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尚在培育中。在遼寧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阻礙其提質升級的制約因素。
二、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的制約因素
從創新驅動角度,阻礙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企業因素、政府因素及結構因素。
1.企業因素。從企業角度,融資渠道單一是制約制造業提質升級的瓶頸之一。遼寧支柱產業企業科研創新總經費的20%來源于政府科技經費,來自市場的資金微乎其微。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高市場準入條件導致支柱產業企業市場融資困難。其次對技術創新及產學研聯合認識不足。創新周期較長導致企業因其無法在短期內創造超額利潤而不承認創新成果的生產要素屬性,在衡量科技創新成本與短期回報率之間,支柱企業創新行為難以為繼。再次多數企業缺乏科技創新計劃與獎勵機制。創新具外部經濟性特征,如取得創新成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將大大削弱技術人員的創新熱情;反之技術人員難得分文,使得原本薄弱的研發能力更加難以充分發揮,導致人才與創新成果外流。最后遼寧產學研聯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不健全,聯盟目標不明確,知識產權與收益分配方面未建立起科學的機制,導致企業對其投資缺乏信任,沒有合作動力,創新效率低下。
2.政府因素。從政府角度,產業創新激勵機制不完善,配套政策相對落后。目前遼寧針對技術進步已經出臺了部分獎勵條例,如《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實施細則》等,但這些政策法規并未對產業類型進行分類,沒有針對性地對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中的具體創新環節設立獎勵,在企業的實際科技研發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和指導性,完整的科技激勵政策法規體系沒有最終形成。對于制造業企業的創新困境,財政支持政策、風險分擔機制、創新合作平臺、融資服務體系等配套政策也難以匹配,全局性意識較薄弱。研發、中介、引進、轉讓轉化等綜合性的規范化市場環境和服務體系缺乏。上述因素造成政府與企業在產業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倒置,影響產業創新和成果轉化進程的快速推進。
3.結構因素。市場結構與投資結構也構成制約制造業提質升級的因素。在開發階段,高市場集中度的產業對科技創新的激勵作用較強,壟斷行業科研成果頻出。而成果轉化階段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使科研成果轉化率下降。競爭性的環境可強化企業的危機意識,給研發企業帶來更大激勵,提升研發的效率。此外遼寧制造業投資結構不合理。主要偏向于中低技術產業,在工業品位于價值鏈低端的情境下容易被鎖定在外部知識創新體系的技術軌道中,降低與本地高技術產業間的關聯性。
三、推動遼寧制造業提質升級的具體措施
1.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化
實現動力轉換。應加強創新主體和平臺的培育。創新主體主要指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性企業。這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繼續深化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出臺創新激勵政策、設立專項基金等,同時要加強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工業重點領域創新基地建設。創新平臺培育主要包括建設沈陽“雙創”綜合性服務平臺、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培育平臺等。應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推進機器人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建設和完善一批重點技術裝備首臺(套)項目庫,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應強化支撐能力建設。對于重資產企業,推動企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智能制造、機器人、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產業發展,保障科技成果轉化。對于輕資產企業,建立一整套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機制,對知識產權的價值進行科學有效地評估。應加強制度環境建設。構建面向全行業提供關鍵共性技術的產、學、研、用結合的研發支撐,消除基礎研究和企業產業化創新之間的瓶頸,降低企業產業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
注重高端引領。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優先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壯大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重大成套設備、機器人及智能設備等15個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提升重大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制造水平。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融合,打通IT(信息系統)和OT(生產系統)之間的虛實結合,集中力量提升企業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水平。堅持模塊化發展理念,開發一批具有標志性、普遍應用性、帶動性強的裝備產品,提升基礎配套能力,簡化供應鏈管理,強化協同創新,提高綠色化程度。
實現服務型制造。制造業應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產出中的比重,通過優化服務機制推動制造業技術能力創新和升級,強化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進制造業創新設計發展,培育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遴選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引導制造業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鼓勵企業開展以核心技術為紐帶的各種增值服務模式,分類推進和實施在線檢測維護、推廣個性化定制服務、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優化供應鏈管理、引導發展融資租賃服務、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務模式。
2.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形成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和體制。制定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激勵政策,增加民營經濟在所有制經濟中的占比,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普及,形成尊重企業家、創新創業者的良好氛圍;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和創新型人才工程,在大學及各類科研機構中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對科研過程中產生的創新創業作品提供孵化基地,快速形成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發揮新聞媒體的傳導和示范效應,通過省電(視)臺創辦專題欄目,組織企業家與科研機構創新創業產品對接活動,讓創新創業產品直接面對公眾,有更多被接納、被采用、被推廣的機會,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推動“互聯網+”工程構筑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新優勢。目前國家劃定遼寧應優先發展航空裝備、汽車、重大成套裝備、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集成電路裝備等高端制造業,可以通過“互聯網+高端制造業”重構供應鏈管理和產業鏈整合,施行網絡適時訂單管理、全球網絡原材料采購、零庫存生產制造、無紙化貿易和基于電子商務的營銷策略和售后服務。通過“互聯網+戰略性新興產業”找到遼寧省經濟增長新基點,形成“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新業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構筑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新優勢。
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戰略?!秶艺衽d東北規劃》提出發展沈陽民用航空產業集群、沈陽-大連機器人產業集群、大連-盤錦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沈陽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大連-本溪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沈陽信息服務產業集群、鞍山激光及應用產業集群、大連信息技術及服務產業集群和大連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產業集群等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集群的壯大發展,實現相關產業和資源的高度集中,建立適合要素集聚的市場環境、基礎設施和政策制度,形成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網絡,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遼寧工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參考文獻:
[1]單麗娟,等.東北振興背景下遼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6.02.
[2]張銀銀,等.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