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暢
面對應急管理部組建和機構改革推進,企業如何不再依靠政府監管,通過自主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避免被市場淘汰,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筆者在結合自身經驗和國際先進安全管理方式的基礎上提出以下4點建議。
一是企業安全管理部門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計劃。過去,國家、省、市每年都會開展各類專項檢查工作,且重復檢查項目多、頻次高,常出現部分檢查內容對企業缺乏針對性,企業疲于準備各類迎檢資料,卻對企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作用甚微。機構改革推進以后,勢必減少高頻次、重復性的政府專項檢查工作,企業安全管理部門有更多的時間去深入研究本企業真實需要推動和改進的安全管理問題,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計劃,避免因長期沒有各類專項安全工作,使企業內部出現安全管理“慵懶”現象。
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企業內各部門安全績效考評方案。大多數企業都有內部的績效考評方法,但是針對安全是否真正納入各部門績效中卻存在差距,且存在安全績效指標設置不合理。安全績效管理要能夠推動各單位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績效指標的內容要能起到“事前預防”的作用。很多企業內部以工傷事故發生情況作為安全績效考評的方法,這明顯是不合理的。如果工傷事故已經發生,說明該部門安全管理已經出現問題,雖然納入到安全績效項目,也只是單純的處罰。這種以事故數量作為考評的方式適用于政府對企業,但是對企業內部各單位不太適宜,如果改為隱患整改率或者是區域風險降低數值,反而可以不斷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企業內部安全管理工作應由重視結果管理轉變為重視過程管理。筆者對重視結果的安全管理形式舉例說明如下:重視是否完成了培訓和參加人數量;對被培訓人進行復查考試;單純地重視隱患是否整改及其整改率;重視工傷發生率;重視事故責任人是否被考核;重視各類檢查總結內容等。以上內容對應重視過程管理的形式如下:重視培訓計劃制定;重視培訓前的需求調研和培訓教材的編制;重視授課過程中的效果;重視培訓職工的現場反饋;重視隱患整改方案的制定是否得到作業人的認可;重視險肇(未遂)事故分析是否深入而不是其發生的數量;重視工傷事故是否深入分析和各單位舉一反三的具體工作落實情況;重視檢查計劃的布置和檢查過程的跟蹤;重視檢查過程中違規職工現場“辯解”的背后問題而不是考核等?,F代的安全管理經驗告訴我們,企業不能單純地只重視安全結果,這將帶來只能“事后”完善的工作狀態。企業需要通過加強過程管控確保結果符合要求。只有先重視過程,才能看到希望的結果。
四是建立企業內部評價組織或聘請外部的第三方審計。很多企業每年定期抽調一部分人員作為審計團隊,到集團各單位內部開展安全審計工作。這種安全審計有別于我們認為的安全檢查,審計團隊更多是對被審計公司安全提升水平情況進行審計,確保被審計單位在安全管理上確實有所提升,同時開展一部分安全檢查工作,審計結果將報公司董事會,通過董事會審定確定被審計單位第二年績效獎勵和領導班子任用情況。另一種方法是企業直接聘請第三方評價機構(比如安全標準化評價機構和認證機構)每年或定期對企業進行模擬評價(不作為安全標準化評價或認證結果),通過模擬評價尋找企業安全管理的不足,進行持續改進。
總的來說,企業需要建立一套自主提升的安全管理體系,可以通過優化安全管理工作計劃,合理制定安全績效考評方法,重視安全過程管理,定期進行第三方安全審計的形式提升自我約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