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隸屬于文化行政部門,是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工會工作對文化館職能的發揮,對推進全民藝術普及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文化館工會的工作實踐進行分析,實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是促進和諧社會建立的重要手段,需要文化館工會具有良好的政治性以及文化性。眾所周知,和諧的心理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只要有社會的存在,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矛盾,因此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將心理的郁結進行疏通。其中,對于社會主義的建設,要對社會的內心和諧進行構建,將人們內心深處的郁結消除,實現全社會的心理和諧,這也是實施思想政治的關鍵性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執行起來卻存在很大的難度,可以說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很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為文化的一種現象,但也是政治現象當中的一種。文化館工會工作同時具備政治性以及文化性,并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規定,在政治社會當中,存在的普遍實踐活動要遵守運行的主要規則。對于思想政治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在對糾治以文化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之偏見進行掩蓋的同時,也要努力將忽視的思想教育文化性之偏的忽視給予糾治。這樣,可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進行提升。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對于德育以及智育的細致劃分,為我們對教育規律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方法,也將教育成效的實踐形式和思維方法進行了提升,但是并不可能將人們的整體素養規律與教育存在的整體性方式進行提升。智能的存在雖然偉大,但是不能只利用智育而得到提升和開發,德行不能只利用德育而得到提升和開發。我國古代的思想家,“自明誠”“自誠明”“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等非常豐富的思想,其中非常深刻地說明了德、智之間的內在交融性與共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其政治性與文化性是共同存在的,需要我們不但要看到思想政治所具有的政治價值,也看到其中的文化價值,明確了政治與文化價值之間實現互動的關系。
對于文化館工會工作的思想政治目標,其主要在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其能夠樹立正確的政治素養。但是,該項教育在幫助人們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的同時,還能提升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在對新經濟政策進行實施的過程中,列寧曾給出這樣的強調:“應當不斷宣傳這樣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務必要提高文化水平。”這并不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的臨時要求,而是對教育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的把握。
長時間以來,教育界從實踐性研究、政治性研究、社會性研究、階段性研究以及科學性研究的角度實施了非常豐富的理論探究。但是,在一系列的探究中,我們卻對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文化性質有所忽略。
思想政治教育為將文化當中的一種現象,從文化成果的特定傳遞,傳播以及在實踐中應用,都將自然人以及生物人向政治人以及文化人的方向進行發展,是“文化化人”現象當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從某層意義上進行分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情懷中涵蓋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認識和深刻的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中存在的這種文化現象,也是政治當中的一種現象,其中以政治取向對文化資源進行汲取,將實際政治需求對人們實施教育,應用文化教化對政治目的進行實現。
在我國古代的文獻中,有“德者,政之始也”“德,國家之基也”“教者,政之本也”,這也對文化當中的政治功能進行了揭示,突出了教化。所以說,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政治性和文化性是同時存在的。
文化館工會工作的文化性和政治性的同時存在,在內便對思想政治教育這種人類政治社會當中存在的相關實踐活動需要依循的規則進行了規定。簡單來說,便是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一同制定政治的目標以及文化的目標,同時還要對政治資源以及文化資源同時使用,共同遵循政治邏輯以及文化邏輯。
對于文化館工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與文化相比較,有著更加深入以及更加深刻的本質和規定性。否則,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會與美育教育以及智育教育沒有任何的差異,也不能在眾多的教育形式中獨立存在和具有特殊的地位。基于文化館本身的職能和文化館工會的職責,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同時存在,需要我們在政治性以及文化性相互統一的基礎上,要對思想政治的時效性提升進行深入的探究。其中,政治性與文化性進行比較,更具根本性,需要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當中文化性一直建立在政治性的堅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