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地方行政服務中心應當進行相應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使地方行政服務不斷地完善,更好地踐行民主精神、科學精神、服務精神和法制精神,更加注重服務功能的發展和完善。
(一)我國地方行政服務中心規范化管理的建設成效。1.組織結構在不斷完善。通過進行地方行政服務中心的規范化管理,政府行政服務中心的組織機構在不斷完善。各級政府之間建立上下聯動、內外聯動的組織結構,地方行政中心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相互之間交流管理,針對目前存在的管理服務問題,做出有效的回應。2.組織管理機制在不斷創新。地方行政服務中心組織管理機制在不斷創新。更加規范化的組織管理機制是提高各級地方服務中心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體制保證。通過結合現實問題不斷協調各方利益,重新規劃組織管理機制,使地方服務更親民、更有決策效率和服務效率。3.服務意識在不斷提高。在地方行政管理服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靈活性。積極地為人民提供各項便利的條件,解決問題;靈活地適應各種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力求建設服務型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
(二)我國地方行政服務中心規范化管理的建設問題。1.財政經費管理不規范。在地方行政服務中心進行規范化建設過程中,財政經費是重要的一項內容。充足的財政經費投入,能更好地提升地方行政中心為人民服務的水平。但我國的地方行政服務中心財政經費缺乏統一機構的調配、財政經費投入不規范,造成地方行政中心財政經費不足,在解決重大問題時,財政經費得不到及時的供應,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2.個別服務中心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首先,個別地方行政服務中心對人員整體要求較低,服務意識不強。在服務人員中,存在較多的臨時工,對自身工作沒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責任心,僅僅將工作地點作為臨時的過渡區,缺乏服務意識。其次,相對于國家行政中心而言,地方行政中心的服務人員沒有進行嚴格的行政服務訓練,沒有形成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造成在實際工作中,態度過于強硬,沒有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3.未建立起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個別地方行政服務中心缺乏一定的規范化監督管理,表現在未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首先,行政服務中心內部缺乏強有力的監督體制,監督部門形存實亡。其次,人民作為外部監督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監督意識不強,監督權利較弱。
(一)中心性質上定性為常設性行政機構。如果將行政服務中心從性質上定性為政府常設性行政機構,會給地方行政服務中心工作帶來很多便利。首先,我國政府會加強對行政服務工作的重視度,通過財政經費、政府政策等優惠手段更好地支持服務中心的工作。其次,在服務中心人員的任命上,優先選擇有各項服務技能、專業化水平較高的服務型人員,在工作中認真負責,不放松不懈怠,全心全意為人民負責。最后,有利于建立更規范化的監督體系,監督政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二)規范人員管理,提高整體素質。1.加強工作人員管理。地方行政服務中心以服務為主,因此要加強內部人員的管理。首先,納入服務意識高、專業能力強的服務人員。其次,進行人員定期培訓,通過開展培訓講座、服務知識競賽和模擬實訓等活動,提高內部人員的服務水平。最后,建立人員考核機制,有服務對象對工作人員進行評價,同時建立獎懲機制,全方面提升服務人員水平。2.完善窗口建設。窗口建設是地方行政服務中心為人民服務的場所,完善窗口建設是政府提升為人民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服務人員必須通過專業培訓和指導,規范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為人民提供最優的服務,保證服務質量。3.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地方行政服務中心應密切聯系群眾,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為提升服務水平,中心應建立信訪舉報制度、開設意見箱,更好地反映民意,解決人民群眾的切身問題。
(三)規范監督管理機制,促進中心健康發展。行政中心的健康常態發展,必須建立內外部監督機制,規范地方行政中心的管理,更好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推動建設服務型政府。1.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地方行政服務中心必須進一步規范內部監督機制。在行政服務中心內部,設置監督部門,充分考量每個行政部門的工作。首先,通過監督部門定期檢查,檢查工作人員的相關情況。其次,通過內部監控,進行電子監督,監督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不斷地通過內部監督提升服務質量。2.完善外部監督機制,進一步落實電子評估系統。除了進行內部監督之外,外部監督可以減少內部人員的徇私舞弊現象。首先,在服務窗臺設置民主評議窗口,允許辦事群眾對窗口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服務態度進行評價,便于地方行政中心進行考量。其次,進一步落實電子評估系統,通過電子手段進行網絡評價。建立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進行網絡評價,為行政服務中心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減少各項工作失誤,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