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鐵嶺市委黨校 楊昱晨
(一)部門利益的性質。部門利益是與公共利益對立的個人及團體利益。要想理解好部門利益的性質,就必須清楚分清公共利益與小團體利益的區別。公共利益是政府發揮自己職能所創造的,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而部門利益則是行政體制中的公務員的個人利益在對公共利益侵害的過程中產生的。歸根到底,就是一種私人利益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其形成過程可以大致總結為政府某些部門利用手中的權力與資源,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攫取公共利益,為本部門人員謀取非公共利益的小團體和個人利益。部門利益的獲取依靠公共權力的行使。部門利益的這一獲取方式是部門利益與私人利益的最大不同點,也是部門利益問題最難治理之處。政府部門擁有個人所不具有的行政權力,這也就意味著其本身具有割占社會利益的特權與便利,此種狀態下的政府部門一旦缺少監督和管理,其很可能變質為個人斂財工具。
(二)部門利益的表現形式。第一,政府權力部門化嚴重。政府的權力是整體的權力,而不是其下屬某一部門的權力,權力的行使必須由各部門配合監督。但是在實踐中,由于行政管理體制尚不完善,組織溝通效率低下,導致政府各部門間各自為營,自成體系。政府的整體權力被分割成無數部門權力,不僅妨礙了政令通達,強化了部門觀念,造成了“大部門、小整體”的局面。政府權力的日益部門化勢必會造成部門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問題,勢必會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造成阻礙,勢必會對人民利益造成損害。第二,部門權力利益化嚴重。在改革進程中我們發現,一些部門行使權力不能做到從大局出發,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是只想著如何利用部門權力謀取私利,完全將權力視為攫取利益的工具。甚至一些部門權力的行使完全取決于是否有利可圖——有利可圖的不惜違法作為也要攫取利益,無利可圖的就是舉手之勞也絕不作為。部門權力的利益化,已經不僅僅是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程的阻礙,更是對人民根本利益的損害,褻瀆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一)嚴重阻礙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不利于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由于部門利益的存在,一些部門迷戀手中的權力,不愿意調整自身職權,不能清楚認識到自身的職能作用,無法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了維護部門利益,一些部門消極對待改革,職能轉變進度緩慢,懶政怠政現象嚴重,體制的改革有賴于各個部門的通力配合,而根深蒂固的部門利益則成為了改革深入的最大阻力。
(二)降低了行政效率。政府各部門對于部門利益的追求必然會導致各部門間的矛盾與沖突,造成部門間的內耗和資源的浪費。因為部門間的推諉,一些急需完善與制定的法規政策得不到落實,一些對社會發展起著消極影響的政策卻仍在大行其道。
(一)轉變政府職能。根治部門利益的基本方法就是切實加強政府職能的轉化,以此達到切斷政府部門對經濟發展的不正當聯系,使部門無利可取。例如,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部門對市場的干預,促使政府職能向著提供優質服務、維護市場秩序的方向轉化。部門利益在新型政府職能的確立下缺乏了生長的土壤,自然而然的就會被新型組織體系所取代。
(二)完善權力的運行機制。現有的政府部門權力的運行機制并不合理,具體表現為權力的行使和監督都集中在同一個部門,這極易導致權力的濫用,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因此,必須建立起新型的權力運行機制,將決策、執行、監督等權力分開,使其形成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系。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受到有效監督的政府各部門自然無法利用權力攫取利益,不但可以實現部門利益問題的妥善解決,更有利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
(三)健全立法機制。部門利益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鉆法律空子的方式獲得的,因此,我們必須明確立法權限,完善法律體制,增強法律權威,避免法律成為獲取部門利益的工具,使其無空可鉆。在立法時實行必要的監督措施,絕對避免傳統的誰主管誰起草的做法,立法工作必須交由人大委員會、專門立法機構實施,立法過程必須保證透明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和評議。
“部門利益”問題由來已久,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其形成機制與運作原理,結合廣大行政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機遇,為徹底根治“部門利益”問題,促進政府職能轉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