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農學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標準,是為進一步深化農學專業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于農學專業教育有著重大影響。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基本標準。
根據農藝師人才培養的內涵,通過具體實踐工作,無論是校園或是企業都要求專業技術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能夠掌握相關品種研發、管理方式、技術推廣等理論性知識的技術能力。在熟悉農作物生產特點的前提下,具備創新能力和生產實踐能力,能夠從生產一線基層工作逐步完善整體工作流程,從農作物生產到推廣、經營與管理等工作一體化整合運用,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在創新團體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一)“卓越農藝師”的職責。在培養“卓越農藝師”人才過程中,崗位職責包括理論專業性知識的掌控與運用、公共基礎知識理解的廣泛性。在掌握農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系統地進行應用研究的思維訓練和實踐操作的結合,具有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科學素養。基本理論性知識涉及較強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掌握作物遺傳育種、具備公共基礎知識的理解的廣泛性(政治、文學、法學、歷史、思想道德)、運用先進的系統平臺獲取最新的農學專業知識加以運用的基本能力。在人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能力要求,如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于實踐之中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展開工作的能力。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有效地運用系統操作,著實抓住生產農作物的關鍵點,養成獨特視角觀察實況,發揮創新型思維,擁有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
(二)“卓越農藝師”的職業素養。“卓越農藝師”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求農藝師全方位發展,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在思想方面,要熱愛祖國,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守職業道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在個人修養方面,要對自身要求嚴格,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開拓視野,注重人與人互通交流的有效溝通方式。在專業職業素養方面,要提高對相關專業知識敏感度,要察覺農學專業方面相關工作的動態,能夠利用現有資源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在心理素質方面,要有較強適應工作強度的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應對工作中出現的棘手問題,及時運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給出對應的策略。
(三)“卓越農藝師”的專業能力評價標準。人才培養的過程是復雜的,需要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并運用到實踐當中。那么對于這樣復合型創新式團隊來說,專業技術過硬才是應對工作的第一要務。要熟悉整個行業生產動態,具備作物栽培、作物生產、栽培管理、成品推廣等一條生產鏈服務與管理能力。掌握育種的全過程,能夠根據作物生產需要,具備制定相應育種的優質方案的能力。熟練掌握常規作物生產流程,能夠舉一反三地總結其獨特之處。掌控整體作物市場營銷的趨勢,做好整體工作規劃。
對于“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的考核,要根據培養目的采取不同方式進行考核,考核其專業性與實踐性是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樹立“面向產業、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基本導向,以實際工作情況為背景,以生產產業鏈為工作主線,培養優質人才專業團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經驗,優化知識結構,強化職業素養。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構架,運用農業專業知識,努力培養出一批“基礎寬厚、設計一流、富有創新、勇于挑戰、能力與素質俱佳”的“卓越農藝師”。
所謂考核是認可自身最本質的階段,同時也是自我檢驗的最佳時機。培養人才的標準沒有定性要求,但本質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去督促培養人才的積極主動性,斟酌培養目的,是在發展問題中解決問題,而非擴大問題影響性。不斷提高農藝師培養人才的標準,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生產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
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主、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學思結合,著力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健全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對其質量監控,逐步完善整體流程。嚴格遵照管理制度,培養人才建立高效運行模式,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統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挑戰的同時也是機遇,只有適應發展的變革,才能凸顯專業技術性人才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