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茂
2017年11月18日,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村新康東路8號發生火災,致19死8傷。2017年12月13日,北京市朝陽區十八里店鄉白墻子村一村民自建房發生火災,致5死8傷。一起是由于電氣線路故障所致,另一起則是電動自行車起火所致。連續兩起嚴重火災事故,又挑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底線。
有關部門迅速啟動問責程序,力度絕對不同凡響——不論直線責任人、屬地責任人、監管責任人統統被立案調查。事故相關的安全監管條塊幾乎全軍覆沒!安全人恐怕做夢也不曾想到,自己的前途會栽在一條電氣線路和一輛電動自行車上……
當事故在不經意間給大家致命一擊的時候,政府自覺威權受到嚴重挑戰——這是絕對難以容忍的。這背后的邏輯是:政府明明對安全工作三令五申,不能發生任何事故。企業卻總是執行不到位,主管部門也總監督不到位。于是,我們的政府總是樂此不疲,媒體也是司空見慣,專家更是沉默不語,讓事故追責成為常態,追責無形中演變成安全管理的核心文化。
于是,安全界人人自危。有的繼續麻木不仁、有的選擇倉惶出逃、更多的還是困獸猶斗……
政府則出臺各種“避責式”制度,通過行政強制干預市場,進一步加劇了政企的緊張關系。
而有的地區和部門甚至“腦洞大開”,提出“盡職照單免責、失職照單問責”的機制。
要知道,每一起事故背后原因的復雜程度,遠超乎你的想象。盡職清單表面上能免責,但極易過度消耗安全人的注意力,這對事故風險的控制是極其不利的。因為清單是靜態的,而風險是動態的。時間在變、環境在變、技術在變……風險也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永遠具有局限性和滯后性,隨著新風險的出現,新類型的事故也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當安全人為了避責而被迫舍本逐末,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的安全隱患。
事故真能完全避免嗎?答案是:只有理論上可能。
眾所周知,“一切事故都可預防”是杜邦的核心理念。幾乎所有安全從業者都對此趨之若鶩、奉若圭皋。但它所呈現出來的安全承諾和信仰,是一種極致的理想主義。層出不窮的事故,“分分鐘”能把人們拉回現實。“事故都可預防”的理念已被無數次挑落馬下。要知道,理想終究只是理想,理想的實現需要漫長的進化、艱難的改變、無盡的等待,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和“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一樣的道理。
當然,我絕不是要誤導大家心存僥幸,認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而是要告誡所有人,“事故都可預防”是一種哲學,但并不是科學。真正科學的安全管理,是要敢于直面現實、正視不足,不斷吸取事故教訓,努力改善安全規則、優化安全流程、引導安全行業繁榮、啟發民眾安全意識……事故預防更是一個和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相關聯的高級學科。它需要我們全社會、全人類站在經濟、歷史發展的角度,尊重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安全認知水平的提升、科學的研判、科技的變革等,來最大限度預防和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想要構建本質型安全社會,我們就要建立科學的安全認知:責任追究絕不是事故處理的首要目的。深入調查原因,廣泛吸取事故教訓,極力改進安全工作,遠比追究事故責任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