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象山縣國土資源局 張雪燕
從表面上來說,檔案館的工作是干燥和塵土飛揚的,但是對于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來說,卻有著令人著迷的各種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它正在滲透其他意識,尤其是文學批評,同時保留其基本的歷史中心性,作為學術、公眾和通俗歷史在其最廣泛定義中的源泉。這也發生在辯論從后現代主義和傳統主義觀點繼續“歷史是什么”的同時。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些辯論中,檔案的存在通常被視為理所當然。雖然“文件的拜物教”和關于檔案和文件內容的其他生動的論據繼續存在,但對檔案的實際性質以及我們如何得到它們,顯然并不感興趣。
(一)檔案的形式。什么是檔案及其制度形式?也許我們可以研究檔案創造者和守護者如何通過體現自己的這一問題的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表現形式已經不一樣了,并將繼續隨著檔案的發展而發展,而不僅僅是它們對社會的直接反映。這并不是說,通過考慮它們在法律框架、歷史和文化方面的特點來描述和比較各種檔案系統并不是一個可取的研究活動,但必須充分理解這些更廣泛的內容,而不是試圖尋找或甚至建議一個“最好的”模式應該適合所有。隨著計算機介導的通信(CMC)接管并使我們中的一些人更相似,至少在商業和公共管理領域,通過使用同樣的硬件和軟件應用程序,這種多樣性當然會開始改變。但是,如果保持記錄的目的不一樣,或者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不同的重點,那么即使文字和應用程序表面上相似,記錄保存的做法也會有所不同。
(二)檔案館的形式。檔案館是指一個國家或組織擁有檔案的機構或單位。檔案館作為一個機構,并不是指與圖書館和博物館完全相同的機構,因為檔案的創作的起源背景或來源賦予了它的特點和目的,而收集活動則定義了圖書館或博物館,例如海事博物館。從這個意義上說,檔案更像是考古遺跡,而不是他們在圖書館和出版物中的明顯的親屬關系、書籍和藝術品。
在文化自覺的視野下,自我反省只是手段,自我創建,尤其是在新形勢下推進檔案文化建設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才是目的。自在的文化是傳統的文化,是以傳統、習俗、經驗、常識、天然感情等自在的因素構成的人們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動方式。自覺的文化則是以自覺的知識或自覺的思維方式為背景的人的自覺的存在方式或活動方式。自覺文化是在自在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自在文化與自覺文化之間存在選擇、批判、繼承、創新等復雜關系,人類文化也必然由自在文化自發地向自覺文化演進。
(一)檔案文化對教育的作用。通常人們所認知的檔案文化是感性的自在文化,往往和傳統檔案工作模式相契合,遍布在傳統檔案文化建設實踐過程中。檔案文化建設行為的自在狀態是檔案文化實踐活動最基本的表現方式,也是社會公眾印象中的檔案實踐活動和實踐成果。但是,傳統檔案文化建設要提升、要發展,就必須走出自在狀態,走向文化自覺,讓檔案文化在轉變與創新中得到發展,最終走向繁榮。
(二)檔案文化的建設方法。以“文化慶典”為載體,創新性地推廣其文化檔案。慶祝活動可以追求文化歷史,見證一個輝煌的未來,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學校的價值觀和目標,激勵員工和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來重現這種先進的文化力量。1.學校歷史教育,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聽取學校歷史講解,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2.校報,學校等期刊的使用。刊載慶典散文、學校歷史、校友等。3.組織檔案文化展覽,制作紀念品、禮品、圖片、學校徽章、銘文等,以及杰出校友的事跡,并附有適當的展示說明,豐富學校歷史檔案。4.利用校園網和現代信息通信技術進行全程錄制慶典視頻、論壇視頻講座、周年文藝演出等,建立系統的視頻數據庫,加強宣傳教育效果。
記錄(檔案)可以平淡,記錄個人日常事務,或夜郎自大,或驚天動地的事件。有時候,政府、組織和人(包括檔案)故意歪曲真實性、事情的本源、檔案或證據的價值和可靠性,但他們這樣做是沒有毀滅這些檔案價值的存在。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歸檔是一項持續的活動,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有時社會上會發生變化,這會嚴重影響歸檔和記錄的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