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清婷
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田徑屬于基礎性體育項目,對于學生運動能力培養、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在體育全球化、奧運爭光計劃等背景下,以奧運會為藍本的競技體育項目成為我國體育開展的重要內容。學校教育作為少年兒童學習的集中場所,更容易推廣新的體育項目,從中挑選與培養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因此,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不僅承擔著學生運動能力、體育精神等培養任務,而且還承擔著為競技體育提供后備人才保障的任務。田徑項目作為基礎性項目,易于開展,在世界競技體育競賽中又屬于我國弱勢項目,因此大力開展田徑項目、挖掘優秀后備人才成為了許多學校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下,學校田徑項目的開展更偏向于嚴格按照競技田徑的標準來開展,雖然田徑運動得以全面開展,但同時嚴格的競賽標準也造成學生對田徑運動愛好與興趣的降低,致使其開展存在許多問題。在當下學校體育開展方向的流轉中,田徑項目在中小學的開展正面臨著多樣化體育項目的擠壓。因此,關于中小學田徑項目開展存在問題與對策的研究就成為了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基于此,本研究運用文獻法、分析法等,對中小學田徑項目開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期望為田徑項目的開展提供參考價值。
針對田徑項目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田徑項目不僅是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重要代表和形式,而且能夠通過此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與品格,如茍定邦等人認為,“它作為體育文化的主流,離開了它的支撐,奢談教學改革,是一葉障目的短視”。[1]但另一些學者則指出,田徑項目在學校體育中的開展形式單調、內容死板,如推鉛球、中長跑等,不僅勾不起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妨礙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熱情。如史兵指出“田徑運動比較古老,不適合現代年輕人的心理特征,學生不喜歡學田徑”。[2]兩種觀點各有其道理,當前田徑項目在學校教育中確實面臨著各種新體育項目的沖擊,但需把握基本原則,一方面不能消失在學校體育之中;另一方面確實應當對田徑項目本身進行必要改革。
雖然田徑項目在學校體育中的開展遭到一些學者的批判,但它作為體育類基礎性項目地位無法改變,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改革中,田徑一直是教育部主推的項目之一。如在新一輪的體育教育改革中,學校體育主推的“田徑、游泳、體操、足球、籃球、排球和武術”,田徑依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具體的學校體育實踐中,快樂體育、特色校園、地方體育文化等多樣化的體育形式引入,嚴重擠壓著田徑項目的生存空間。如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一時的“快樂體育”、“放羊式體育教育”,本世紀以來各地興起的健美操、啦啦操、花樣跳繩、橋牌、象棋等。這種理念與上課模式使學生與教師都比較輕松,項目形式和田徑相比也具有較大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但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與精神品質的培養,正如學者指出的“以臺球、象棋、橋牌、氣功等項目充斥課堂,這種教學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或提高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和機能水平呢?”[3]另外,從《勞衛制》到如今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不僅田徑項目占的比額越來越少,距離越來越短,而且政策導向也使中小學田徑項目開展處于不利。
近現代以來,在西方船堅炮利強勢軍事打擊下,我國開始學生西方工業文明,從中體西用、洋務運動到全面改革,西方教育思潮與體育項目也開始被大量引入我國。田徑運動正是在此一時期進入我國學校教育,最早出現在“在洋務派經辦的軍事學堂中”[4]。同關于以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為本位爭論的大的時代背景一樣,新文化的引入必然造成傳統文化的無形抗拒。在當時西方體育大舉引入的情況下,以中國田徑第一人劉長春奧運會比賽的失利為標志,掀起了“土洋體育之爭”,從這時起關于中西體育開展的爭論就伴隨著我國體育的改革。田徑作為西方體育代表的重要項目,加上我國田徑項目在世界田徑競賽中的弱勢地位,使我國田徑項目的開展無論是在中小學教育,還是在社會推廣中都不占有優勢。加上我國傳統體育觀念中“重文輕武”、“尚靜慎動”、“重參與輕競爭”及“出出汗又不打糧食的體育無用論”等體育觀念的影響,使田徑項目的開展更處不利。當前,雖然田徑依然是學校體育項目主推的七大項目之首,但是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我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及中國文化熱等背景下,“土體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又迎來了新的熱潮,而田徑項目的開展逐漸寄附于球類、武術、體操等項目之中。
雖然一些學者堅持以競賽的模式在中小學體育教育中推廣田徑項目,以培養學生走、跑、跳、投等基礎身體運動能力與競爭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但面對學生不喜歡田徑課的現狀,一些學者和教育實踐者還是以嘗試著變換教學內容、方法等方式進行著田徑教育改革。這樣一來就使中小學田徑教育面臨著新的爭論,不以田徑競賽為標準開展的還是不是田徑項目,或者說趣味性的身體競賽活動是否應該歸類于趣味體育。另外,關于田徑課程的快樂與挫折問題、競賽人員參與比例、量化評定與實施、課堂教學與練習比重等問題,都是當前中小學田徑項目開展面臨的尷尬問題。
針對當前中小學田徑項目開展所存在的上述困境,我們認為應當改變以往唯競賽田徑標準為模式的教學觀,以興趣為先導,在指導思想與理念、項目優化與創新、教師素養與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進與提高。
科學統一的指導思想與理念決定著田徑項目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方向與開展特色,也是解決改革中各種觀點博弈、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等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該方面,應當堅持田徑項目對于培養學生走、跑、跳、投的基本運動技能教育,同時強調培養學生競賽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認真挖掘和研究田徑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加強對“快樂本身蘊涵著痛苦,痛苦中產生出快樂”[5]“體育所產生的快樂和痛苦兩重性”等理念的宣傳,使學生在思想境界與層次上有超越性提升,而不是單純的“出汗不打糧食”的田徑無用論認知。以實用理性與精神品格來激發學生認識和學習田徑項目的興趣。
作為一種“舶來品”的田徑項目,長期以來在我國的開展是以照搬的形式進行,缺乏與本地文化的結合,在這種意義上說,田徑項目也需要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進行本土化轉變,即進行項目優化與創新,改變以往以現代奧林匹克為模式的標準化推廣方式。當前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在將體育游戲運用在田徑教學中,同時田徑教學的游戲化探討也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另外各種趣味性的田徑運動也興起于社會活動中。這些都是對田徑項目優化與創新的具體實踐與探索,對于增進田徑項目的多樣化發展、減少過于嚴肅的競賽體制、提高學生田徑學習興趣具有積極意義。
教師素養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的好壞,良好的教師素養不僅能夠給課堂帶來活躍的氣氛,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喜愛,還能夠積極改進課程內容,擴展課程知識。針對以往田徑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手段單一等困境問題,中小學田徑教學應當通過培訓、編寫教材、優質課交流等各種途徑提高教師素養,以向教師傳達新的田徑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信息。在政策引導與競技設置方面,鼓勵和引導教師與本地文化相結合進行田徑項目內容創新,改變唯競技的標準化田徑教學模式。
田徑作為培養人體走、跑、跳、投等基本運動能力的手段,由于項目本身特點、競技標準的影響等因素,在中小學體育課中正面臨著開展困境。本研究認為其困境主要表現在“觀點博弈所造成的無所適從、逐漸消減的田徑課程、中西體育觀念的影響、教學內容與方法等亟待更新”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提出應當改變以往唯田徑競賽標準為模式的教學觀,以興趣為先導,在指導思想與理念、項目優化與創新、教師素養與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進與提高。
[1] 茍定邦,董林,聶東風,等.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5):679-680.
[2] 史兵.田徑教學的困惑與對策-兼論體育教學內容改革[J].體育文化導 刊,2004,(8):49-51.
[3] 茍定邦,趙琳. 我國普通高校田徑教學改革的困境思辨與對策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02):235-239.
[4]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室.中國近代體育史簡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
[5] 貝霍夫斯基.叔本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