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莉,陳 玲
面對我國體育后備人才資源不足的狀況,為了競技體育之路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便不斷進行嘗試。從“體教結合”到“教體結合”,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體教”分離的情況,于是又提出了“體教融合”的發展之路。而健康促進、運動技能掌握以及健全的人格培養這三個體育課程目標的提出則更好的詮釋了如何進行深入的“體教融合”。在體育教育方面,只有這些最為基礎的目標達到了,才能有機會進一步成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的基礎力量,為我國體育后備人才提供鮮活的動力。
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一體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2014年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明確指出:體育課程要達到體質健康促進目標、運動技能掌握目標和健全人格培養目標的要求[1]。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位一體目標體系。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各自所負的責任。”而體育課程要達到的體質健康促進的目標則是:在協調好人類與他們所處環境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體質的健康與發展。關于運動技能的解釋很多,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性便是: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而完成的某種特定行為[2]。那么三位一體目標體系的運動技能掌握目標我們可以理解為完成對某種運動技能的掌握和科學的運用。健全人格是人格教育的總體目標,而人格教育是一種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3]。
為了實現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學者提出了“體教結合”,目前國內體教結合形成了“混合型”模式、“省隊校辦”模式、“清華模式”和“南體模式”4 種[4]。雖然在計劃經濟時期取得過很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在“體教結合”模式下,教育和體育部門各自為政,資源無法共享使運動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導致的運動員退役后再就業難,繼而造成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缺乏、訓練隊伍萎縮等一系列問題[5]。在“體教結合”20年的時間之后,面對諸多弊端,有人提出的“教體結合”理念。“教體結合”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實現以人為本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體育回歸教育本原,以教育系統為主導,結合體育系統的資源優勢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并通過這一培養機制的過渡逐步實現我國競技體育體制的改革[6]。”不管是“體教結合”還是“教體結合”很顯然,他們都割裂了體育和教育,只是治標不治本。想要使我國體育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結合”層面深化為“融合”。
于是乎便又有學者提出了“體教融合”的理念,這是針對“體教結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新理念。“融合”一是指溶解、融化,二是指調和、和洽,在面對“體教結合”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時刻,我國教育界和體育界應統一思想,要認識到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把競技體育納入到教育之中,把運動訓練納入到學校體育之中,使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相結合,從而培養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7]。
2012年,上海市政府發表了《上海探索“體教融合”新路》的文章,首次拉開了改“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方向發展的序幕。在實踐過程中上海市采取了如下措施:在思想上使體育和教育部門統一認識,構建人才共育和體教融合理念;在組織保障和工作機制方面他們構建了體教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新體系;在戰略部署方面,他們將深化體教結合提升至“提高上海學生健康水平和促進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推動力”的高度。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后形成了體育教育良性互動、校園體育鍛煉風氣逐漸形成的初步成效,這為我國“體教融合”發展模式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8]。
2.2.1 美國“教體融合”模式
作為體育強國的美國,在高校的“教體融合”中做的非常好,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在美國,大學生運動員管理完全遵循“學術水平等同性”原則,以確保其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大學生運動員入學時除了要有優秀的運動能力外,對他們的學業方面也有很嚴格的要求,如,高中學歷、課程成績合格等。在他們入學后,運動員大學生在文化學習方面的要求也和普通學生沒有差別[9]。這和中國的入學降分、訓練成績抵學分等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這也許就是在美國的優秀大學生運動員令人追捧,是一種無上榮譽,而在我國提起體育生就會想起“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說了的原因。
2.2.2 德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在德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分為3個階段,第1 階段的初級培養主要是從體育俱樂部和學校的中小學中選擇有天賦的青少年運動員;第2 階段的中級培養和我國大體一致,由各級體育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培養優秀的苗子,體校的訓練則由各協會負責,體校的管理由教育部門負責,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也是由教育部門負責的,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和普通中小學的學習是一致的。第三階段則依據學生的文化成績進行淘汰,對文化成績通過的學生進行集中管理,在集中管理的訓練營里,除了要接受系統的訓練外,還要專注于學習[10]。
美國、德國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上重視訓練與文化的和諧發展,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處于平等地位,保證運動員的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發展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顯然是我國需要借鑒和提高的。
關于我國“體教融合”的障礙和難點頗多,但總結起來可大致分為2個層面,一是管理層面,二是意識層面。
目前,“體教融合”的難點和關鍵點便是管理層面,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八十年代開始實行的“體教結合”模式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提出的,它符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體育發展的實踐中,“體教結合”從運行機制到管理體制都已顯現出不足,我們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體教結合”,從而達到“體教融合”的目標。雖然如此,但體制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探討去實踐,從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發展之路。但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國體育要想持續發展下去,體制改革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力,而意識能動性的突出表現是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在這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社會大眾意識的能動作用。二是體育者自身意識的能動作用。
首先讓我們從大眾意識能動作用來分析為什么在美國體育后備人才總是源源不斷的。這和他們的思想意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像前文中提到的,美國的運動員大學生在美國民眾的心目中就是頂尖人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正是在這種觀念下,在美國民眾中,體育與生活已融為一體,這便是意識能動性的積極作用。然而在我國,人們普遍認為體育就是一個邊緣化的東西,致使體育行業發展前景不是那么光明,愿意去從事體育行業的人更是寥寥無幾,甚至有些人還會去制止自己的孩子向體育方面發展,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岌岌可危。
其次然我們從自身意識能動作用方面來分析。中國有句古話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在勸勉我們要自我力求進步,發奮圖強,包容萬物,不斷進取。現在有許多體育人在抱怨,抱怨國家不重視體育,社會不重視體育,自己又不去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我們在尋求外界的幫助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內在的修煉。
在馬志和等人寫的《國外教育系統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共性經驗及其啟示》中提到:在美國的大學生運動員是走“一條龍”形式走上來的,在“小—中—大”的培養模式中他們除了要接受嚴格的訓練外,學校在學術方面的要求也和普通學生是一樣的,如果大學生運動員的學習成績沒有達到標準,那么他將失去參賽的資格。很顯然,在美國人的意識當中,一個人的體育項目好不代表他可以享有不學習的特權。在中國,不管是大學生運動員入學也好,考核也好,都享有一定的特權,而人恰恰都是有懶惰心理的。在這種意識形態之中實現真正的體教融合是很難的。
面對“體教結合”的脫節現象,如何使我國體育與教育共同發展,實現真正的融合,這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將以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視角下談體教融合培養理念的構建,深入貫徹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引領內容”思想。
在運動技能掌握目標上,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小-中-大”培養模式,大力發展學校體育,從源頭抓起。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各個教育階段,按照各階段的年齡特點,在教授文化知識,發展學生德、智、美的同時也要全面發展體育,特別是中小學階段,讓學生掌握一定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某些具有天賦的學生可以在體育方面不斷發展,充實我國的體育后備人才資源。
技能分為運動技能和智力技能,要想使我們的運動技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僅僅是簡單的動作模仿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科學的運用。在進行技術動作操作時我們要懂得為什么這樣做能跑的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遠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前進的目的。而實現這些除了要進行系統科學的訓練,理論教育必不可少。所以,運動技能掌握目標的實現應該向德國學習,打破體育與教育“分家”的局面,深化改革,實行“體教融合”培養理念 ,而在構建我國“體教融合”過程中必須以共同培育出綜合全面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為努力方向。
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但是在我國應試教育的體制下,體育被弱化為邊緣學科,學生體質普遍下降[11],這嚴重影響了體質健康促進目標的實現,更不利于我國體育后備人才的儲備和培養,為了實現目標,體育和教育部門必須求合作、謀發展,為實現學生的體質健康目標而共同努力。
人格教育是一種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由于體育和教育的脫節,我國涌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退役運動員再就業難、運動員普遍素質低以及社會上人們對于體育的一些偏見等是制約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深化體教結合改革,真正實現體育教和教育融為一體,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使其人格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那么體育后備人才資源也不會像現如今這樣匱乏。
面對體育后備人才資源不足的現象,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提出“體教結合”,并作了了一系列的嘗試。但是,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各自為政,情況仍不容樂觀,繼而又提出了“體教融合”的發展理念。我們本著“目標引領內容”的理念,構建了三位一體目標視閾下的“體教融合”體系,即技能掌握、體質健康和健全人格。體質健康促進是發展之源,健全人格是立世之基,技能掌握則是在前兩項具備的情況下加以科學訓練的必然成果。這三者就像一個穩固的三角形,構建了一個牢牢的金字塔,基底牢固而扎實,也必然會有人一點點的邁向金字塔的頂端。試想,這些基礎的,通過學校體育教育培養出來的基礎人才充足了,體育后備人才將不斷涌出,那么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之路受阻的現象也必將逐漸得以緩解。這樣,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之路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1] 于素梅.從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談體育教學質量促進的策略[J],體育學刊,2014.7:94.
[2] 吳旭東.試析運動技能概念的本質屬性及其學習含義[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21).
[3] 鄭雪,試論人格教育的意義、目標和原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4).
[4] 翟豐,張艷平. 江蘇省普通高校體教結合模式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9(1):84-87.
[5] 韓會君,徐建牛,吳武彪,廣東省實施“體教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2):6.
[6] 陽藝武,劉同員,“體教結合”與“教體結合”的內涵解讀[J],體育學刊,2009,16(5):45-47.
[7] 初少玲,上海市體教融合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3):115-116.
[8] 張 雄.美國高等教育中“教體融合”模式初探[J],江蘇高教,2012,3:154-155.
[9] 戶永偉,吳志建,周 兵. 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6,3(1):85-87.
[10] 馬玉芳,李勇,關于我國實施“體教融合”的體制難點及制度設計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4,35(3).
[11] 翟豐、張艷萍,“混合型”體教結合模式向“體教融合”模式的發展[J],體育學刊,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