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王雪梅 王蓓蓓 程穎
摘要:傣醫經筋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由于歷史原因,經筋理論缺乏整理提升,目前處于“有其實而無其名”的現狀,研究尚屬空白。通過文獻整理、臨床調研、田野調查、跨文化比較等方法,構建傣醫經筋理論,對于豐富、完善傣醫理論體系,提升臨床療效,促進傣醫學學科創新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傣醫藥學,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傣醫學;經筋理論;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7-0079-03
傣醫學是以“四塔五蘊”理論為核心,“雅解理論”、“三盤學說”、“風病論”為特色的具有較為完整理論體系的民族醫藥。傣醫學知識體系中,氣、血、脈、筋等概念占有重要地位,傣醫學在闡述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用藥時均有涉及。然而,目前傣醫學理論體系中仍缺失完整的經筋理論,經筋理論的系統研究尚屬空白。
1 傣醫經筋理論的研究現狀
1.1 國內研究現狀
1.1.1 經筋的概念及內涵研究 傣醫學認為,筋是人體組織結構之一。《嘎雅山哈雅》[1](人體解說)一書中記載:“人體全身共有50根大筋,似冬瓜藤粗,分布于人體的各部,從頸部到足部左右各有5根,頸側部到脅、肋部左右各有5根;脅肋部左右各有5根;頸部到上肢外側部左右各有5根;頸側部到上肢內側左右各有5根。小筋有600根,圍繞大筋分布,有的似琵琶弦粗,有的似紗線細,更小的有700根,最細的有7000根。”明確指出人體筋之形狀、數量及分布。但從其描述來看,將之稱為經脈或者經筋更為確切。傣醫學經典對于經筋概念的界定,為研究經筋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1.2 經筋理論在傣醫臨床中的應用 傣醫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較為重視對筋、脈、氣、血的診察及調治。散在的經筋理論已被廣泛用于闡釋病機、診斷疾病、詮釋藥效和推拿治療之中。
1.1.2.1 闡釋病機 傣醫學認為,許多疾病存在“氣血不通、筋脈失養”的病機,故常以“活血通氣、接骨續筋”治之。如:心絞痛、高血壓病(風氣過盛型)[2]的病機為“瘀阻心胸,血脈不通”,治以“除風通氣,活血止痛”為原則;寒性偏頭痛的病機為“水寒血冷,氣血運行不暢”,治以“補火除寒,通血止痛”為原則;骨折病機多為“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治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為原則。
1.1.2.2 診斷疾病 傣醫診察疾病時,通常運用望、聞、問、摸四診來收集病情資料。其中摸診(趕樸害)即包括對人體肌膚、四肢、頭面、胸腹、肩背部等部位之經脈、氣血、筋等進行診察。臨床經驗豐富的老傣醫擅長運用摸法來診病,他們通過手指觸覺感知患者經脈、筋上面是否出現結灶性、瘀滯性、累及性、牽涉反應性、收縮性等異常征象,從而判斷人體內臟的病變。
1.1.2.3 詮釋藥效 常用傣藥的功效也與筋、氣、血有密切關系。不少藥物具有通氣活血,通血止痛,舒經絡,舒筋活血,續筋接骨,強筋壯骨等功效。如:抱冬電(薇子)具有“通氣活血”功效;嘿麻柳糯(飛龍掌血)具有“除風通血止痛”功效;汪歡(香芋)具有“舒經絡,祛風濕,止痛”功效;嘿柯羅(青牛膽)具有“利水消腫,除風止痛,舒筋活血”功效;埋嘎篩(龍血樹)具有“通氣血止痛,續筋接骨”功效;管底(三葉蔓荊)具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除濕止癢,強筋健骨”功效[3]。
1.1.2.4 手法推拿 傣醫外治法以“十大傳統療法”為特色,主要用于機體保健與疾病防治。十大療法中的“沙雅”刺藥療法、“過”拔罐療法、“咱雅”擦藥療法、“閉”推拿療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祛風除濕的功效。以上四種方法的正確施治,當以經脈或經筋的分布、循行和主治范圍等理論為依據。經驗豐富的老傣醫往往能在患者病變部位觸及到陽性條索狀物,于是運用分筋、理筋手法剝離條索狀物體,使病變部位恢復如常。如:治療偏頭痛用手指掐患者雙足大腳趾的下部以止痛;治療月經不調,則按壓兩膝外側和內踝處即可;治療腰椎椎管狹窄癥常通過推揉、按壓、牽拉腰腿相關的經筋以達到治療效果[4]。
總之,在傣醫藥學知識體系中,早有氣血、經脈、經筋等概念存在,遺憾的是經筋的知識尚處于零散、混亂、殘缺的狀態,未能提煉、升華至理論層面。由于缺失對它的總結、歸納、提煉,導致臨床諸多有效的診治實踐無法進行理性解釋。
1.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未曾見到傣醫經筋學說研究的相關報道。但印度阿輸吠陀醫學與泰醫學中都有較為完整的脈輪及經脈理論。從知識的傳承來說,傣醫學、泰醫學與印度阿輸吠陀醫學間存在著淵源關系,經脈理論亦然。印度和泰國傳統醫學界,脈輪、經脈理論至今仍然在疾病診治、養生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傣醫經筋理論的研究具有借鑒作用。因此,研究傣醫經筋理論,對印度傳統醫學及泰醫學相關理論的梳理是不可或缺的。
1.2.1 印度脈輪理論研究現狀 脈輪(Cakra)最早見于印度最古老的文字傳承系列論著《吠陀經》(Vedas)中。之后《奧義書》(Upanishads)、《瑜伽經》(Yoga Sutras of Patanjali)中,也約略提及脈輪是意識的靈魂中心[5]。印度醫學最重要的經典《者羅迦集》論述了與心臟相系的“十大脈管”,《妙聞集》認為人體“二十四條經脈”以臍為根本。阿輸吠陀醫學將人體生命之氣運行的通道稱為氣脈。認為人體共有脈管七萬兩千條,包括從臍部發出24條重要經絡,遍布全身[6]。這些經絡可運送流動性物質并傳遞知覺。主要氣脈有三條,即中脈、左脈、右脈。其中,中脈位于人體軀干中央部位,從頭頂一直到會陰。中脈上有七個能量中心,稱為七輪,從上至下依次是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生殖輪、海底輪,簡稱三脈七輪,構成了人體生命之氣的內循環部分。
1.2.2 泰醫經脈理論研究現狀 泰國傳統醫學與印度阿輸吠陀醫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的經脈理論如出一轍。泰醫學認為人體有72000條經脈,主要有十條常被應用于泰式按摩治療中。其中一些經脈的名稱與印度傳統醫學相似,如泰醫的中脈(Sumana)、左脈(Itha)和右脈(Pingala)與印度醫學的中脈(Sushumna)、左脈(Ida)和右脈(Pingala)相同。泰式按摩中的許多穴位按壓點也與印度傳統醫學的相同。泰醫經脈理論完整地記錄了人體經脈的起止、走向、循行分布及所支配的范圍,以及穴位名稱、主治范圍等內容,至今一直指導著泰醫臨床診斷及治療,特別是泰醫按摩。泰式按摩師皮爾斯(Pierce美)認為“草藥知識、印度醫學理論和瑜伽是首先由僧侶們從印度傳到泰國的。除了佛寺,遍布全泰國的寺院依然是各種醫學知識的豐富來源。”[7]傳統泰醫認為氣血在人體內部沿著經脈流動的過程就像水沿著小溪一樣流動,有的部位如激流傾注,有的部位滯澀不前,氣血的起伏和流動一刻不停,按照身體各部位的需要進行分配。經脈若受到阻塞,生命能量就會流通不暢,其供給出現障礙,繼而引發疾病。通過對相關經脈、穴位實施行推拿、按摩、香薰以及藥物敷貼等治療,能夠緩解或治愈疾病。
從現有資料分析看,經筋概念在傣醫經典中早有記載,經筋理論散見于傣醫臨床診療中,但至今仍未梳理完善,對臨床的指導作用仍未凸顯,目前處于“有其實而無其名”的現狀。而泰醫、印度傳統醫學則有較為完整的脈輪或經脈理論,且與中醫學的經絡理論有明顯的差別。
1.2.3 印、泰、傣傳統醫學關系研究 我國傣族大部分聚居地區與泰國同屬于印度文化圈,有相似的文化,包括文學、哲學、建筑、音樂、宗教信仰等。佛教是印度古代科學文化傳播的載體,印度傳統醫學即隨著佛教傳至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傣、泰、印傳統醫學歷史上存在著淵源關系。首先,三者有共同崇拜的醫祖--耆婆(Jīvaka Komarabhācca)。作為印度傳統醫學中最負盛名的醫學家耆婆,相傳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王舍城的名醫,其學術思想隨佛教傳播至印度周邊許多國家。在泰國,稱他為施瓦格·龔瑪帕(Shivago Komarpaj),許多泰醫認為他發明了泰國草藥、按摩和指壓穴位療法,他的雕像被供奉于祭壇上,按摩師在給病人治療前要向他祈禱并請求他的指引。傣醫稱他為龔麻臘別(Komarabhācca),傣醫認為他是傣醫學解藥的創始人,被供奉為醫祖。當然,耆婆學術思想的流傳不僅限于印度文化圈,隋唐時期《耆婆五臟篇》、《耆婆脈經》就已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孫思邈《千金翼方·萬病》中就載有“耆婆治惡病方論”。可以說,傳統傣、泰醫學均源自于印度傳統醫學,在傳播過程中分別與不同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碰撞中,融入新的元素。
其次,三者基礎理論如出一轍,傣醫學“四塔”理論與泰醫學“四元素”理論,均源自于印度古代哲學思想,即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構成。由于地域、文化、語言相近,三者在思維特征、文化背景及學術內涵均有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如:傣醫、泰醫、印度傳統醫學三者均有拔罐、擦藥、推拿、藥敷、睡藥療法等外治法,三者所采用的方法及內容極其相似;在三者的傳統醫學經典中所描述之“筋”“經”的數量、形態及功能也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傣醫學與泰醫學同源于印度傳統醫學,傣、泰傳統醫學之間的差別極小,可以看作為同一種醫學在傳播中的地域化。
2 傣醫經筋理論研究的意義
2.1 完善理論體系,促進學科發展 學科領域是知識創新的主戰場,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傣醫藥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不斷有新的理論被闡釋、發揮,其理論體系不斷充實、完善、提高,逐漸形成了一門學科。然而,傣醫學中經筋理論的缺失,極不利于傣醫臨床的創新發展。因此,構建傣醫經筋理論,完善傣醫學知識體系,是促進傣醫藥學科發展的基礎。
2.2 指導臨床實踐,拓展適宜技術 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與先導。臨床上,傣醫諸多藥物功效的闡釋涉及到經脈、經筋概念;傣醫特色外治法的正確施治,必須以經脈或經筋的分布、循行和主治范圍等理論為依據。因此,通過系統整理經筋理論,加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才能拓展傣醫適宜技術的創新發展之路。
2.3 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對外交流 傣族作為跨境民族之一,其主要聚居地屬我國西南與鄰國傳統民族醫藥交匯的富集區。傣族與泰國、緬甸、老撾的主體民族泰族、佬族、撣族等民族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習俗和傳統醫學相通,文化交流和傳統醫藥交流源遠流長。加強傣醫藥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同時汲取其他民族醫學的精華豐富完善傣醫學。以醫藥文化為契機,搭建區域合作平臺,對于促進南亞、東南亞民族醫藥資源的開發合作,增進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將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與戰略意義。
3 思考
傣醫藥作為獨具特色優勢的民族醫藥,其知識體系的不斷補充、完善及提升,是其發展壯大的前提和基礎。針對目前傣醫藥知識體系中缺失經筋理論的現狀。筆者認為,構建完整的傣醫經筋理論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深化文獻收集整理 以往對傣醫藥知識體系、傣醫藥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已取得了豐碩成果。擬以傣醫經典、文獻及臨床實踐為基礎,從中挖掘、整理與傣醫經筋理論相關的內容。并與印度傳統醫學、泰醫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汲取印度傳統醫學三脈七輪及泰醫經脈理論的精華,梳理傣醫經筋理論的思維特征、文化來源、學術內涵,以及臨床實踐應用價值,從而構建傣醫學經筋理論。
3.2 實地調研提升理論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調研及田野調查方法。通過參與觀察、問卷調查、跟蹤訪談等多種形式,如,醫院見習,采訪當地有代表的醫生、文化人士及民眾等方式,挖掘、整理經筋理論的實際應用情況,通過疏理、提煉,最終構建傣醫經筋理論。
3.3 強化理論-實踐-理論模式 理論的總結和提升既從實踐中來,又要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經筋理論是否能夠指導臨床實踐,必須通過臨床實踐驗證。因此,經筋理論研究還需請臨床傣醫專家審核,傾聽他們的意見,不斷修改完善,直至普遍認可為止。最終構建的經筋理論,既要有傣醫特色,又要符合臨床實際。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是傣醫學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忽視這一環節,勢必阻礙傣醫學學科發展。
綜上所述,針對傣醫經筋理論處于“有其實而無其名”的現狀,通過文獻整理、臨床調研、田野調查、跨文化比較研究等方法,梳理傣醫經筋理論的思維特征、文化來源和學術內涵,闡述其臨床應用價值,最終構建傣醫學經筋理論。對于充實完善傣醫理論體系,提升臨床療效,促進傣醫學學科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林艷芳.嘎牙山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楊梅.傣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朱成蘭.傣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8-45.
[4]和媛媛,邰先桃.中醫推拿和傣醫推拿的比較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02):11-12.
[5]艾諾蒂·朱迪斯,林熒.脈輪全書[M].臺北:積木文化出版社,2014:27.
[6]廖育群.印度醫學的“脈”與“穴”[J].中國科技史料,2001,22(2):152-167.
[7]C·皮爾斯·賽爾蓋羅,唐明川.泰式按摩百科全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0.
(收稿日期: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