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刑事案件中“情況說明”的證據審查進行研究分析。首先,文章對于“情況說明”的概念內涵進行簡要論文,繼而對“情況說明”具有證據能力進行論述,重點對“情況說明”的使用現狀與“情況說明”的審查規制進行探究,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刑事案件;“情況說明”;證據審查
“情況說明”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偵查機關(部門)就案件偵查存在的或者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提供的書面說明材料。《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刑事證據的八大種類,并沒有將“情況說明”列在其中,據此有學者認為“情況說明”不屬于法定證據種類,沒有獨立的證據意義,應當在司法實踐中堅決取締使用。但司法實踐中為了實現證據鎖鏈的完整性、保證訴訟的嚴密性,“情況說明”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筆者就司法實踐中公訴人如何審查“情況說明”證據效力談一些粗淺認識。
一、“情況說明”具有證據能力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由此可見,無論是何種內容的“情況說明”,從外在形式來看,首先它是屬于一份書面材料,其次只要它所包含的內容與案件定罪、量刑或者程序事實有關聯,那么就可以作為證據被使用。
二、“情況說明”的使用現狀
實踐中“情況說明”幾乎成為每案必備的補充“神器”,而案件中出現的“缺漏”往往情況不一,這就導致出具的“情況說明”種類不一,涉及事項繁雜、欠缺規范,往往出現使用過泛、功能錯位等問題,具體而言有:
1.出具形式不一致
如稱謂不一致,有些用“情況說明”,有些用“關于……的說明”,甚至同一案件出具的多份材料稱謂也不一致。如落款不一致,有些材料僅有單位印章,有些材料僅有偵查人員簽名,甚至個別材料落款僅為日期。
2.出具主體不規范
有時會出現同一案件移交辦理的情況,導致同一案件至少有二名偵查人員參與,經常出現“情況說明”的出具主體與實際知曉案件情況的主體非同一人,嚴重降低了該份材料的采信度。譬如某基層檢察院辦理的胡某涉嫌危險駕駛案件,偵查人員提供了一份關于犯罪嫌疑人歸案經過的情況說明,該份“情況說明”所簽的偵查人員并不是案發后第一時間出警至事故現場的偵查人員,經審查,該份“情況說明”未被采納。
3.出具內容不嚴謹
有些僅憑偵查人員主觀臆斷,甚至為了彌補先前取證程序的不足而隨意出具。譬如某基層院辦理的張某涉嫌容留吸毒案件,偵查人員無法提供指認照片而僅出具一份“情況說明”,欲將責任歸咎于技術問題,審查人員結合全案證據,最終未采納該份說明材料,后要求偵查機關將犯罪嫌疑人帶至犯罪地點,對現場進行重新指認并規范制作指認筆錄、拍攝指認照片。
4.采納隨意性較大
對于“情況說明”材料的審查、判斷和認定,由于無規范可循,不同法官的評判標準不一,僅憑個人經驗來判斷是否采納,難以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
三、“情況說明”的審查規制
1.審查“情況說明”的使用范圍
(1)對取證行為嚴重違法的、存在嚴重程序瑕疵等情形的,嚴格限制不能使用“情況說明”。對于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詞證據,即使出具情況說明,也必須直接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2)對取證行為存在一般瑕疵但能補正的也不能使用“情況說明”。“對于能夠補正的證據瑕疵,應當補正;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做出補正的證據瑕疵,才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現有證據存在一般瑕疵且不能補正的,才能使用“情況說明”。
2.審查“情況說明”的表現形式
審查“情況說明”的出具主體和制作格式是否規范:
(1)出具主體必須是知曉案件實際情況的人員,譬如對勘查筆錄有疑問的,必須由勘查人員出具相關說明;
(2)在稱謂上,統一為“關于……的情況說明”比較適宜;
(3)在語言表述上,不得使用帶有猜測意味、模糊性的詞匯;
(4)在落款處,應當由兩名偵查人員手寫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
3.審查“情況說明”的證明效力
除了要審查表現形式外,更要注重對實質內容及證明效力進行審查。審查人員應當結合全案證據進行分析,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被害人)、調取同步錄音錄像等方式,判斷“情況說明”和案件其他證據之間有無矛盾、如有矛盾能否合理排除。對與定罪或者量刑有關的“情況說明”應當慎之又慎,必要時可以自行調查核實,不放過任何細節,確保案件證據真實有效。
4.啟動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程序
考慮到訴訟成本,大多數情況可以用“情況說明”的形式代替偵查人員直接出庭作證,但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取證合法性的,經人民法院通知,偵查人員應當出庭接受控辯雙方的詢問。
參考文獻:
[1]寇松娜,龍騰云.“辦案情況說明”證據能力探討[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9(03).
[2]黃維智.刑事案件中“情況說明”的適當定位[J].法學,2007(07).
[3]熊志海,劉晶.證人證言之證據屬性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06).
[4]肖建華.證據屬性之判斷——比較法與法學方法論的啟示[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02).
[5]李心.試論我國公證書的證據屬性[J].法制博覽,2015(29).
[6]黃敏.論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證據屬性[J].法制與社會,2013(31).
[7]馬建軍.論案發經過之證據屬性[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11).
[8]陳婧.對“證據屬性”理論的質疑及問題解決[J].法制與社會,2007(05).
[9]拜榮靜.辨認結論的證據屬性與適用[J].政法論壇,2017(01).
[10]王東,田晏.主觀性:證據屬性在訴訟程序中的動態展開[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5(02).
[11]林鈺雄,著.刑事訴訟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2]祁創明.手機短信的證據屬性及其提取方法[J].警察技術,2009(01).
作者簡介:
徐子棟(1996~ ),男,漢族,河南安陽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5年級本科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