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 楊欣
摘 要:刑事和解作為刑事訴訟中的一項程序,關系到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以及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追究、社會秩序的穩定等諸方利益。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有關公訴環節進行刑事和解的創新與嘗試屢見不鮮,刑事和解成了公訴改革的熱門話題,本文就刑事和解的法律監督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公訴環節;刑事和解;監督
刑事和解就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由辦案機關或者其他機構工作人員主持,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直接交談、共同協商,犯罪嫌疑人通過向被害人賠禮道歉、經濟補償等方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從而修復因犯罪行為導致的社會關系的破壞。刑事和解的目的就是通過非刑罰化措施或輕緩化刑罰的修復性處理方式,緩和、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維系社會關系的和諧。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有關公訴環節進行刑事和解的創新與嘗試屢見不鮮,刑事和解成了公訴改革的熱門話題,甚至有人建議將其提上修改《刑事訴訟法》的議程。然而,在這一片褒獎之聲中,有一個問題卻被忽略了,那就是刑事和解的法律監督問題。
深入觀察公訴環節的刑事和解制度,我們不難發現,刑事和解中檢察官的權力過大,而過大又缺乏監督的權力往往會導致濫用,這也是我們討論刑事和解過程中的監督問題的直接原因。基于此,筆者對公訴環節刑事和解的監督機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立法監督
自由裁量權在司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讓司法變得靈活和便利,但是自由裁量權應當建立在明確的法律條文基礎上,完全沒有行使范圍的自由裁量權會破壞司法的公正性。現在的刑事和解對于公訴部門的檢察官來說就是一個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因為現行的《刑法》及《刑事訴訟法》中均沒有明確刑事和解的法律地位及適用方法,雖然公訴部門在推行中往往有內部的標準來掌握,但是這種標準因為缺少立法的支撐而帶有隨意性,其彈性尺度更大。當然,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總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歷,但是,在這種事物幾乎很普遍的時候,就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來,這樣也更有利于它的成長。因此,筆者建議盡快以立法的形式確定刑事和解的內容,在刑事法律中系統地確立刑事和解制度,讓明確的立法成為檢察官適用刑事和解時最有效的監督。
二、程序監督
1.刑事和解的審查須召開聽證會
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后,公訴機關在審查刑事和解的合法、有效性時,須采用召開聽證會的方式,召集犯罪嫌疑人、被害人雙方以及調解人、中間人聽證,當場聽取意見,這樣既有利于審查刑事和解的內容,又可以對檢察官的工作進行監督。
2.賦予公安機關對刑事和解撤案的復議、復核權
在現有的實踐中,對和解后的刑事案件的處理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種:相對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后向人民法院提出從輕處罰的量刑建議和公安機關撤回。相對不起訴在實體和程序方面都有具體的法律規定,盡管簡單,卻也有法可依;提起公訴后從輕的量刑建議將訴訟程序推進到了審判階段,后一個階段制約前一個階段,一定程度上公訴權還是要受到審判權的制約;但是因為偵查階段相對于公訴階段在前,加之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使得公安機關對在公訴環節達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沒有自主權,通常是公訴部門說撤就撤。但是,為了加強監督,我們可以仿照審查逮捕階段的做法,賦予公安機關對刑事和解的復議、復核權,對達成刑事和解要求公安機關撤回的案件,公安機關如果認為有錯誤,可以要求公訴機關復議一次;如果意見不被接受,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3.建立刑事和解的抽樣公開審查制度
因為上、下級人民檢察院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筆者建議所有達成刑事和解的案件均需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備案,上級人民檢察院可以隨機抽取案件,在一定時限內公開聽取案件承辦人對事實、證據的分析以及適用法律和處理意見,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也可以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當事人的家屬也可以旁聽,以保障案件的正確處理。之所以選擇“抽樣”的做法而不是每案必查,是考慮到檢察機關的人力、物力緊張,同時也為了保障司法效率。
4.建立刑事和解案件的定期回訪制度
刑事和解的主要目的是修復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但是,如果公訴機關在進行刑事和解的過程中存在濫用檢察權的行為,使原本沒有和解條件的案件強行達成和解,那么該刑事和解必然存在瑕疵,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雙方的矛盾不可能得到化解,社會關系也無法修復。這樣的案件或許在有公權力介入的時候“一團和氣”,但是一旦脫離公權力的控制,原本被公權力強行掩蓋的矛盾就會爆發。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刑事和解案件的定期回訪制度,以考察矛盾的化解及社會關系的修復情況,進而考量最初刑事和解的合法性。筆者建議由檢察機關內部的監察和紀檢部門進行,在案件達成刑事和解后由公訴部門將案件基本材料報監察和紀檢部門,再由監察部門對案件進行定期回訪,發現案件因公訴機關不合理使用檢察權的原因而未達到和解目的的,則通報紀檢部門對和解過程進行調查后做出相應處理。
三、社會監督
1.建立刑事和解案件監督機制
為確保公訴環節刑事和解案件依法公正辦理,避免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因檢察權獨立操作而造成監督缺失,檢察機關應當建立公訴環節刑事和解案件監督機制,筆者認為,該監督機制可以參照2004年10月起試行的對職務犯罪案件進行監督的人民監督員制度,即選擇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較高法律素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代表擔任人民監督員,人民監督員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對公訴環節已經審查終結的刑事和解案件進行審查,以確保案件公開公平公正辦理。審查的方式可以采取電話回訪、約談回訪、上門回訪、發放案件回訪卡等,向相關單位、證人、案件當事人,以及當事人的親屬了解案件處理程序是否合法,案件處理結果是否公平公正,當事人對案件的處理結果是否滿意。
2.建立刑事和解案件公開制度
檢察機關對辦理的刑事和解案件,在審查終結后應當將所有案件情況向全社會進行公開,接受人民群眾、媒體等的監督。具體的公開方式可以選擇人民檢察院的公告欄、檢察院門戶網站、當地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公開的內容可以是已審結案件的各類法律文書。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件公開過程中要注意對當事人個人隱私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