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意傷害犯罪是常見且多發的犯罪,嚴重侵犯個體的人身權利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故意傷害犯罪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司法處理案件的難度的加大,理論界的爭議也是甚囂塵上,本文將結合中外觀點,對傷害的定義,以及體育競技中的傷害等疑難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故意傷害罪的理論研究和司法認定有所參考。
關鍵詞:傷害行為;體育競技
一、傷害的定義
傷害是指故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刑法意義上的傷害罪的范圍與傷害的范圍界定存在區別,有觀點指出:“傷害罪所要保護的法益就是個人的身體法益,包括身體的完整性與身體的不可侵害性、生理機能之健全與心理狀態之健康等。身體的完整性與不可侵害性和心理狀態的健康均是十分寬泛的概念,部分可以歸于生理機能的健全?!蔽阌怪靡傻氖巧頇C能的健全是故意傷害罪的法益。
二、體育競技中的傷害
(一)體育競技中的被害人承諾
卡斯東·斯特法尼指出:“體育競技比賽中的傷害行為可以依據傳統習慣,以法律允許的名義,以被害人承諾為理由而使得犯罪消失”;林山田教授也持相同的觀點:“劇烈的運動競賽項目而造成的運動傷害,如果得到參與人的承諾,并且不違反善良風俗,那么就應當認定不具有違法性”。即在體育競技活動中,運動員參加比賽這一行為本身,已經意味著運動員默示放棄了自己的某些權利,若在比賽中這些權利受到其他運動員的侵害,因被害人的放棄行為法律已不保護這些被放棄的權利,因此侵害人不構成犯罪。雖然被害人承諾解釋了體育競技傷害行為的正當化原因,但是被害人承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對所有的體育競技的正當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根據社會一般人的通常觀念,任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權或者健康權的行為既不能為法律所允許也不能被現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和一般人的價值觀念所接受。不可否認在特定情況下是允許當事人放棄某些權利的。在職業比賽中,參賽者會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采用被害人承諾說作為體育競技中傷害行為正當化的事由的理論依據,就等同于承認這樣一種價值觀:為了經濟的利益可以放棄身體的健康權乃至付出生命,這是不會被社會一般觀念及現有法律理論所接受的。因此,以被害人承諾作為體育競技傷害行為正當化的理論基礎是不恰當的。
(二)體育競技中的正當業務行為的條件
體育競技中的誤傷行為屬于正當業務行為,只要是在正當業務范圍內實施的,即便符合暴行罪或傷害罪的構成要件,也被作為業務行為而排除違法性。但是并不意味著發生在競技場上的所有傷害行為都能依據“正當業務行為”免除責任,認定為“正當業務行為”要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需要具備的前提條件是行為發生在正當的對抗性競技體育活動中。其次,正當的競技體育行為必須發生在正當的體育競技比賽中。正當的體育競技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參與比賽的運動員。運動員是風險的承受主體,其在比賽中面臨著傷亡和致他人傷亡兩方面的風險。如果法律一概地把比賽中致他人傷亡的情況作為犯罪處理,那么就不會有人愿意去參加體育比賽。再次,正當的競技體育行為的成立要受到一定時空范圍的限制。只有在比賽時間雙方運動員進行的進攻、防守行為才稱得上是體育競技行為,才能正當化。運動員必須在符合比賽的基本要求的競技場地上進行比賽,其行為才能正當化。另外,行為人在比賽過程中,只有出于比賽為目的而實施的進攻、防守行為才具有正當性。同時,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是我國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項基本原則貫穿于刑法理論的始終,而正當行為理論是刑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行為人以比賽為目的是競技體育行為正當化的主觀條件。如果目的雖然正當,但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仍然為社會觀念所不允許,因而欠缺社會相當性。競技體育比賽規則的設置體現了對雙方運動員權益的合理、平等的保護。運動員嚴格遵守比賽規則,就可以將競技活動的風險及可能發生的損害降低到最低程度;運動員違反比賽規則,則往往會增加體育活動的風險,給對方運動員的權益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因此,是否遵守比賽規則,是判斷競技體育行為能否正當化的客觀條件。
(三)區分正當競技體育行為和超限度傷害行為
從客觀方面看,行為人是否遵守了比賽規則在比賽中,一方為了贏得比賽的勝利往往會采取一些犯規戰術,讓比賽中斷,使對手已有的空間、人數等優勢蕩然無存。一般違規造成對方運動員傷亡的,不構成體育暴力。超過必要限度的犯規即嚴重犯規,超出了體育比賽的正常范圍,不能再將其視為比賽的一部分。從主觀方面來看,行為人是否具有罪過。在對抗性體育比賽中,一方運動員出于比賽目的、正常遵守比賽規則而致對方傷亡的,行為人主觀上既非故意也非過失,即不存在罪過,成立正當的競技體育行為。行為人過失犯規而致對方傷亡,或者故意犯規但對傷亡結果的發生持過失心態,這兩種情況下由于行為人出于比賽的目的且主觀惡性較小,仍屬于競技體育道德所能規制的范疇,由體育組織給予禁賽、罰款或由法院令其承擔民事責任即可。如果行為人須故意違規且對傷亡結果的發生持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則行為嚴重違反了競技體育道德,造成嚴重后果的,單純由體育組織給予處罰已經不能達到遏制的效果,需要動用刑法予以規制。
三、總結
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處罰性的行為,從立法者的角度出發,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選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列入刑法,并規定一定的制裁措施是犯罪化的體現。當然這種選擇也要遵循刑法的片段性原則。
參考文獻:
[1]劉明祥.傷害胎兒行為之定性探究[J].法商研究,2006(5).
[2]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林亞剛,趙慧體育競技中傷害行為的刑法評價[J].政治與法律,2005(2).
[4]【日】林干人.刑法各論[M].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5]【日】河田信太郎.刑法各論45講[M].法學書院,1970.
[6]張明楷.故意傷害罪探疑[M].中國法學,2001.
[7]童德華.刑法中的客觀歸屬——關于因果關聯的新視角[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作者簡介:
張祎樞,女,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