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科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1)
我國山區地形地勢起伏很大,地質情況復雜,且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因此,在山區條件下進行選線設計,線形指標的選擇就尤其重要了。必須要使得路線與地形向融合,不能隨意提高指標,不然就可能產生過大的路基土石方量,造成山區地形的破壞,從而帶來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也會影響山區公路的安全運營。因山區地形條件限制,當控制點高差較大時,自然展線有時是無法完成的,則,常常采用回頭曲線或者螺旋線展線。
本文結合“G234常寧市新河至蒲竹公路”項目,對回頭曲線的應用進行分析。
“G234常寧市新河至蒲竹公路”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中新調增的普通國道縱線—G234興隆至陽江公路在湖南省境內的一段,也是常寧市干線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G234常寧段始于常寧市新河鎮,經洋泉鎮、泉峰村至西江枧寶山,延伸至桂陽縣。在洋泉鎮至西江枧寶山(常寧與桂陽交界處),沿X080縣道修建,大部分地段利用原X080縣道,沿線地形復雜,高差較大,地質情況極復雜,同時沿線途經洋泉湖、西江漂流區,毗鄰天堂山風景區,其中洋泉湖是常寧市最大的供水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因此G234選線設計盡量繞避洋泉湖地區。
山區公路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需設置回頭曲線。兩相鄰回頭曲線間應盡可能拉開距離,由一個回頭曲線(主曲線)的終點至下一個回頭曲線起點的距離,當路線設計速度為40km/h時,不小于200m。
本項目泉峰村至終點段地勢中間高兩頭低,相對高差大,部分路段高差急劇變化,老路縱坡大,提質改造需尋找合適地形展線以克服高差。最為典型的為周家橋(北側山腳)-豺狗坳(山頂埡口)-塔山(南側山腳)路段。其中,周家橋至豺狗坳段直線距離約 4.1km,老路路線長度 6.3km,相對高差 515m,平均縱坡達8.2%,最大縱坡達14%,縱坡在10%以上的路段有7個;豺狗坳至塔山直線距離1.3km,老路路線長1.8km,相對高差100m,平均縱坡達5.6%,最大縱坡達15%。根據《標準》規定,“二級及二級以下公路連續上坡(下坡)路段,相對為200~500m時,平均縱不應大于5.5%,任意連續3km路段的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5%”。老路縱斷面遠達不到規范要求,為克服縱面高差,須設置回頭曲線增加路線長度。廟下元及大竹山段增設回頭曲線解決路線縱坡過陡的問題。
本項目G234二級公路分別在廟下元地段(K34+000~K36+580)、大竹山地段(K390+000~41+300)設置二回頭曲線,回頭曲線設計速度 30km/h,圓曲線設計半徑為30m,縱坡為3.5%,滿足規范要求。
回頭展線是路線沿山坡一側延展,用回頭曲線作方向相反的回頭后再回到該山坡的布線方式[1]。回頭展線的優點是能合理利用有利地形,繞過不良地形、地質和難點工程。回頭展線的缺點是在同一坡面上,上、下線重疊,采用的圓曲線半徑相對較小,對于行車、施工、養護都不利。
2.2.1 廟下元(K34+000~K36+580)回頭曲線設置
廟下元地段地形高差較大,路線經過地段最低高程187.54m,最高360.420m。K34+000~K36+580直線距離大約600~700m,高差達172.88m。利用回頭曲線展線是該路段設計的關鍵,回頭曲線設計速度30km/h,圓曲線最小半徑為30m。廟下元回頭曲線較復雜,第一段回頭曲線利用山溝回頭展線,第二、三段回頭曲線利用山包回頭展線,在K36+580處沿山脊選線。具體回頭曲線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廟下元(K34+000~K36+580)回頭曲線布設
2.2.2 大竹山(K39+000~K41+300)回頭曲線設置
大竹山地段地形較差較大,路線經過地段最低高程487.47m,最高574.72m。進出回頭曲線K39+000~K41+300間距離大約 200m左右。X080公路路線縱坡達15%以上,公路運行安全性極差,且山高路陡。G234公路經過的塔山鄉板角村地段,地面標高大約590m左右,如選擇越嶺隧道方案,大約1600m距離需克服高差120m。《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3]指出“隧道縱坡一般情況不應大于3%;受地形等條件限制時,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中、短隧道可適當加大,但不宜大于4%;短于100m的隧道縱坡可與該公路隧道外路線指標相同”。《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D70-2010)明確“特長、長隧道最大縱坡宜控制在2.5%以下,中、短隧道縱坡宜控制在3%以下。中、短隧道受地形條件限制時,最大縱坡可適當加大到 4%;在特別困難的條件下,最大縱坡可加大至 5%。短于 100m的隧道縱坡可與該公路隧道外路線指標相同”[3]。因此提前布置越嶺隧道是不可行的。而采取自然展線方式,因路線縱坡過大,也會遇到許多問題。綜合分析路線兩側的地形條件,利用路線兩側的山包回頭來完成回頭曲線的展線,在回頭曲線K41+300處設計標高為 554.955m,為后續越嶺隧道設計創造有利條件。大竹山(K39+000~K41+300)回頭曲線設計方案如圖2所示。

圖2 大竹山(K39+000~K41+300)回頭曲線布設
本文結合“G234常寧市新河至蒲竹公路”項目,對回頭曲線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兩個回頭曲線的設計方案,解決了路線展線難的問題,同時,使得路線的設計符合規范的要求。因此,合理的選擇回頭曲線作為山區公路的線形,對山區公路的線形設計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1]許金良等.道路勘測設計(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2]交通部.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_D7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交通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