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權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 四川 瀘州 646005)
如何更好的對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合理規劃,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莊整體風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F結合敘永縣馬嶺鎮盤田村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規劃方案,對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規劃的方法與措施進行探討。
為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整合資源,將農民集中到聚居點生活,結合上位文件要求,國家分別從不同層面出臺相關政策,為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規劃提供政策保障,確保項目有據可依。
《敘永縣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總體規劃》中易地扶貧搬遷新村規劃嚴格實行一戶一宅制度,每戶人均宅基地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每戶最多不超過15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積不得大于25平方米。每戶有30平米的生產用房。根據實際情況,以新村聚居點建設為中心,采取全面整治“空心房”、村莊整治改造、拆舊建新式房和建設聚居點等四種基本模式進行村莊改造,本項目采用建設聚居點的模式進行村莊改造。
本項目位于敘永縣馬嶺鎮北部,總用地面積為9799.22m2,為了更好對場地做好規劃,主要從用地地塊現狀和現狀存在的問題兩個大的方面進行分析。
馬嶺鎮盤田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規律性強,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立體氣候顯著,生態環境較好,土壤植被優良,主要種植業有林竹,梨子、桃子、水稻。規劃范圍內植被覆蓋率較高,自然山體與水體形態在村莊內較為優美,大地農田、梯田景觀秀麗,有怡人的自然風光。
規劃范圍內主要為農林用地,地塊東西側有小溪,中部和南側為稻田,北部為山地竹林。環境清幽,植物茂盛,稻谷花香,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整體形成依山伴水的空間格局,現狀用地條件良好。
規劃范圍內南側道路為主要道路,道路寬度約3.5米,混凝土路面,現狀路面質量較好。較平緩。往東至馬嶺鎮政府,往西至江門鎮。規劃范圍東側,道路寬度約3米,500米為水泥路面,其余為土路,現狀路面質量一般。規劃范圍中部有田間小道,道路寬度不到1米,現狀路面質量差。
規劃范圍對外聯系道路為水泥路面,內部道路為田間小道,道路系統不完善;無錯車位、停車位等,道路附屬設施不夠齊全。規劃范圍周邊新建建筑與傳統建筑建筑質量差別較大;建筑結構、風格、風貌不統一,鄉村特色不明顯。村莊基礎服務設施及配套設施滯后,主要表現為缺乏給排水等市政設施配套性,不能滿足現狀需求。
在“盤田村易地扶貧搬遷”建設規劃中,做到打破“夾皮溝”,提高村莊布局水平;打破“軍營式”,提高村落規劃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設計水平。
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按照鎮鄉整片推進的原則,統籌安排村落民居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最終實現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原則。
在充分尊重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條件和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制定新村建設方案和引導策略。同時,結合四川省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提出符合會理實際的公共設施配套要求,改善市政基礎設施條件,切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充分體現“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四節”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新村建設的成果。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和選擇,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包辦代替,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新村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遵循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整合資源、合理規劃、科學分析,以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條件,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莊整體風貌,構建和諧富饒的美麗新村為指導思想,依照規劃目標和規劃理念確定規劃總圖布局。
根據“產村相融、一三互動”的原則,從五個方面出發,扎實推進新村建設,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莊風貌。
順應基地自然地形,構建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感利用現狀天然的臺地式坡地形態,順應坡度發展方向規劃安排建筑,構建自然的“層”狀空間層次,同時將景觀進行有效滲透。有效彰顯地方特色與丘陵地帶獨有的地理環境文化。
建筑布局上充分考慮現狀地形,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修,形成兩臺臺地;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各個建筑所處的場地,使得建筑天然鍥入山水之間,形態豐富、美觀;規劃充分考慮建筑間的聯系,使得整體建筑界面自然、連續。
道路系統上將現狀東部和西部通村 3.5m寬泥石路硬化,并基地內新建一條3.5m寬道路,形成環路,使得戶戶通車。
空間環境規劃為每戶設置可停車院壩,為居民日常生活空間,基地內規劃一處居民活動廣場,并設置相應的健身器材,作為居民集體活動場地;通過水域、院壩、建筑、山體等前后景間的相互搭配,形成連續、趣味感豐富的空間層次。
本方案結合規劃背景、規劃現狀、規劃原則、規劃目標和理念的分析,依據空間布局最終形成馬嶺鎮盤田村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規劃方案,最終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莊整體風貌,構建和諧富饒的美麗新村。規劃方案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見表1)

表1 規劃方案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在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規劃方案研究過程中,需要結合國家相關要求和政策法規,滿足國家方針政策的前提下開展規劃方案設計,結合規劃范圍現有的條件,依據規劃原則和規劃目標制訂科學、合理、符合當地特色的規劃理念,最終形成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莊整體風貌的規劃方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實現貧困村向新農村、小康村轉變,貧困戶向寬裕戶、小康戶轉變。
[1]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Z].2016,(09).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Z].2015,(11).
[3]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四川省新村建設扶貧專項方案[Z].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