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良
(身份證號: 5106231981****3515)
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季節大量人員涌入景區,現有防災功能已不能滿足現有需要。應急管理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根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中國地震局《關于推進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意見》等法規和文件精神,吸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經驗教訓,結合我國實際,進一步規范地震避難場所將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城市地震避難場所已經開始完善,但旅游景區卻未跟上,特別是非城市旅游景區的地震避難場所非常缺乏,本文就非城市旅游景區的地震避難場所規劃設計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為旅游景區避難場所規劃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地震避難場所是為了應對地震突發事件,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為居民提供應急避險空間,快速有序地疏散安置居民的臨時應急場所。
1.1 就近疏散,均衡布局。地震避難場所應就近布置,滿足應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到達避難場所距離應為步行5分鐘、15分鐘、30分鐘、60分鐘四種,使群眾在發生地震災害事件時,能夠安全、迅速到達避難場所。均衡布置是不使大量人員集中一處造成擁堵和不便,也不影響景區整體布局。
1.2 安全可靠通達,因地制宜。避難場所要遠離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場所、地下斷層等危險場地,選擇地勢平坦、容易搭建帳篷的地方。有利于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結合公園、廣場、綠地等空曠場地進行建設。
1.3 平災結合,綜合利用。避難場所平時具有休閑、娛樂、健身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在發生災害事件時發揮避難功能。建設時應考慮多種災害如戰爭、地震、火災、洪澇等情況下的應急避難,盡量做到一所多用。
1.4 結合現狀,長遠規劃。避難場所應以安全安置群眾為主,也應結合實際遠期規劃,充分發揮其功能。
1.5 步行原則。人員到避難所避難一般應采用步行。因為嚴重地震災害發生后,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壞,避難所用地比較緊張。乘車避難既耗時,也有風險。
地震避難場所應分為基礎設施、一般設施、綜合設置三個層次。
基本設施是為保障避難人員基本生活需求,而設置的簡易臨時配套場地。包括:臨時住宿、應急排污、應急通道和標注等場地。
一般設施是在基本設施的基礎上應增設的配套設施。包括:救災帳篷、簡易房屋,醫療衛生救護設施,供水、供電設施、廁所排污設施,垃圾儲運設施,應急通道、標志,消防設施,物資儲備設施,指揮管理設施等。
綜合設施是為提高避難人員的生活條件,在已有的基本設施、一般設施的基礎上,應增設的配套設施。包括:應急停車場,應急停機坪,應急洗浴設施,應急通風設施等。

表1 避難場所的層次表
選址應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空曠且地勢略高,易于排水,適宜搭建帳篷的地形,一般為:公園(不包括動物園和公園內的文物古跡保護區域);綠地;廣場等平攤之地。應盡量避開以下不安全的地方:
1 避開地震斷裂帶,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易發生地段。
2 避開有毒氣體儲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儲放地、高壓輸變電線路等設施對人身安全可能產生影響的范圍。
3 避開高層建筑物、高聳構筑物的垮塌范圍內。
很多城市地震避難場所的用地標準一般不低于2000平方米,人均面積應大于1.5平方米,長期的避難場所一般不低于 4000平方米。但景區地震避難場所由于其地理地形條件的特殊性,不能直接套用城市的標準,應根據景區實際情況采用人均綜合用地指標和功能要求,綜合用地主要包括應急指揮中心用地、棚宿區用地、應急物資儲備用地、衛生救護防御區用地等。參考城市指標對景區地震避難場所進行合理規劃建設,可以進行拆分和適當減小規模考慮,但拆分后的避難場所總容納人數應與城市地震避難場所相當。若受地形限制可以減小至每個避難場所為50平方米,但總體容納人數應為景區最大人流量。一般情況下的人均用地標準為1~1.5平方米,長期避難場所人均綜合用地面積為2平方米,最少不得低于1平方米。
ΣQ避難所=Q1+Q2+...Qn=QMAX游客
景區地震避難場所應有方向不同的兩條以上與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一般為500m以內的距離,步行5~15分鐘可到達;長期避難場所一般為500米~4000米的距離,步行0.5~1小時內到達;兩個限制條件必須同時滿足,即最大限度保護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通往避難場所的道路規劃應保證有足夠通行能力和便捷條件,避免道路擁堵和尋找道路浪費寶貴救援時間。
6.1 管理者既是所有者。按相關要求設置標志標牌及各種設施設備,劃分功能區域,制定管理制度。
6.2 統一標志。場所附近設置標志牌,提示方位與距離,場內設置宣傳欄。
6.3 配備救援隊伍。平時對人員進行培訓、演練。
6.4 制定相應預案。編制指南手冊,明確管理架構,確定線路和功能區域,建立電子地圖,組織演練。
6.5 單項預案應與全市避難場所規劃連接。
綜上所述,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大量人員涌入景區,現有防災功能已不能滿足現有需要的問題日益突出,城市地震避難場所已經開始完善,但旅游景區卻未跟上,特別是非城市旅游景區的地震避難場所非常缺乏,本文就非城市旅游景區的地震避難場所規劃設計進行分析研究,給出一些經驗指標和規則,希望能為旅游景區的地震避難場所規劃設計提供一點參考和啟發作用,同時也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業界的重視。
[1] 初建宇,蘇幼坡.城市地震避難疏散場所的規劃原則與要求[J].世界地震工程,2006(4):81-83.
[2] 李瑩,劉曉楓,張樹博,等.鞍山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建議[J].防災減災學報,2011,13(2):82-84.
[3] 尚春明,翟寶輝.城市綜合防災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 宋磊,林洪波,王緒華.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區信息集成平臺[J].中國園林,20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