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思
【摘要】本文從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發展的現狀、發展的動因,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入手,探討我國產業投資金融所面臨問題的相應對策。只有加快我國產業投資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加強監管機構的統一規范和管理,企業方面加強自身內部的管理,才能使企業集團規避風險,避免“散亂差”,從而促進產業投資金融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產業投資 金融 問題 對策
和西方國家相比較,我國產業投資金融仍處于初級階段、萌芽階段,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比較多,但同時機遇也更多。把握好機遇和挑戰,對于我國產業投資金融有著至關重要。從當前我國產業投資金融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探索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發展的對策,推動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產業投資金融的定義
我國的產業投資金融是指企業集團在整體戰略布局之下,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方式,募集企業資金,發展金融業務,比如: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財務公司、基金、期貨、及其他金融領域的業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產業投資金融是我國市場化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趨勢,其對產業具有鞏固基礎、拓展領域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現狀
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現狀之一是:涉及金融領域的企業集團數量之多。一方面金融領域高收入,高回報吸引著我國大多數企業集團,另一方面,相對于明令禁止的金融機構投資實業,實業投資金融領域的法律框架限制相對較少,這兩方面的因素吸引著大多數企業集團都重視公司的產業投資金融。這兩方面的因素在無形之中加快了產業資本滲透進金融領域的速度。比如國有企業寶鋼集團公司控股華夏銀行和華寶國信等金融機構;首鋼控股華夏銀行、生命人壽等。民營企業如海爾集團、聯想集團也都紛紛涉足金融領域。
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現狀之二是:產業投資金融的“散亂差”問題。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投資金融也得到迅猛發展,但我國的產業投資金融卻仍然處于起步、萌芽階段。因此大量企業集團在從事產業投資金融的活動中常常會遭遇“散亂差”的問題。將會使企業集團依賴金融的逐利性性,而過度地投機,使投資成為利益輸送的不良渠道,這將使產業投資金融無法充分充分發揮企業集團自己的優勢,無法實現規模效應??陀^而言,由于當前我國目前產業投資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度在持續地探索和完善中,以至于遭遇此種問題時可能會面臨無法可依的困境。這樣不利于企業投資金融的發展壯大,并隱藏著潛在的風險。
三、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動因
一是企業集團金融服務的需求。我國有相當部分企業具有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各產業之間相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各產業之間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產業鏈上的利益相關者均存在著金融服務的需求,因此,某些企業集團利用自身的財務、信息優勢,為其他企業有金融需求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二是降低外部融資成本。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時,可能面臨資金缺口的問題,如果進行外部金融交易,可能會向金融機構支付高昂的費用或者報酬。企業集團可以通過國債投資和同業拆借等產業投資金融活動,降低外部的融資成本,增加企業利潤。
三是提高企業集團收益。金融產業的高回報,高收益吸引著企業參與投股。企業可以通過參股分散金融風險的同時,獲得較為方便高效的融資渠道。
四、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投資金融得到迅猛發展,但我國的產業投資金融相較于其他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屬于起步、萌芽階段現就我國現階段產業投資金融結合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一)法律、法規、制度等監管體系不完善
相對于被明令禁止的金融機構投資產業,產業投資金融領域的法律框架限制相對較少。一方面吸引了企業集團產業投資金融,另一方面不完善、不明確的法律、法規、制度等監管體系,將會導致產業投資金融發生“散亂差”等問題。比如缺乏法律約束,加之企業內部自我管理不夠完善,可能導致銀行的資金和企業的資金違規使用。另外在分業監管模式下,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會等負責監管的機構,只能對集團所控股的子公司實行監管職能,但是集團母公司的監管還存在缺席。
(二)產業與金融業協同效應不夠明顯
我國的實業企業和金融業的協同效應并未有效發揮,規模優勢并未凸顯。這是因為部分企業以參股控股金融機構作為資本擴張、利益輸送的途徑,但卻缺乏相應的規避風險的措施。在企業的業務或者資金出現問題時,首先遭遇災難的是與之有資金鏈鏈接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導致風險的傳遞和蔓延。這一情況說明我國產業投資金融,在規避風險方面的舉措不足,風險和利益之間不能達到平衡。
(三)產業投資金融發展不夠均衡
從企業集團參與金融的領域來看,企業集團較多地涉足于租賃、基金、證券和期貨領域,而在銀行、保險和信托三大領域涉足相對較少。當前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實業主體主要集中在國有大型企業,或者民營大型企業,企業投資金融達到控股的程度的相對較少,大多數產業控股只能對一些小型得金融機構實現控股,而對大型的金融機構只能夠以參股的方式進行投資。因此,我國目前產業投資金融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
(四)削弱政府的宏觀調控效果
企業集團利用自身參股或者控股金融機構,能夠利用內部交易實現資金的周轉流通。因而,這個政府希望通過行政手段或者經濟手段對某些行業進行信貸的調控時,見會面臨困難。這將會削弱政府的宏觀調控效果,將不利于經濟結構平衡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五、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對策
(一)加快法律法規的完善
加快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負責監管的相關機構及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就產業投資金融行為制定一系列針對性強,具體而完善的法律法規,具體監控企業投資實業的實現過程、運行過程,有效監管企業投資實業行為。使產業投資金融的行為得到規范,無疑是加強產業投資金融監管的先決條件之一。其次,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通過信息共享實現透明化、明晰化,減少灰色地帶的存在。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促進了相互間的監督,從而減少產業投資金融“散亂差”現象的發生。
(二)監管機構加強統一規范管理
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一些大型的企業集團持有的股份占金融集團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實現了絕對控股,這遠遠超過國際上的控股比例,這將使金融集團喪失獨立性。這就需要規范管理,促進產業投資金融健康地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參照美國的標準,制定固定的的產業控股比例上限,將企業集團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趨勢,其對產業具有鞏固基礎、拓展領域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涉及金融領域的企業集團數量之多,但由于當前我國目前產業投資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度在持續地探索和完善中,產業投資金融存在著大量‘散亂差”的問題。
針對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發展的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只有加快我國產業投資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加強監管機構的統一規范和管理,企業方面加強自身內部的管理,才能是企業集團規避風險,避免“散亂差”,從而產業投資金融的健康發展。參股某一金融機構的股份額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五以內,防止企業盲目擴張導致的失衡[4]。國務院于在2008年4月23日正式頒布了《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證監會對證券行業提出了“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即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一參一控”的方法,在銀行業和保險業方面的應用,能夠限制企業集團的盲目投資,降低潛在的危險,另一方面也能夠辦證金融機構的獨立性,使產業投資金融能夠健康發展。
(三)加強企業集團內部管理
首先企業集團有完善的內部組織結構,有著科學的管理體系、健全的內部機制,以提高管理和監督的能力。加強對資本充足率的管理,在已有的監管基礎上加強對整個集團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對整個集團的資本充足率實行定量的評估,及時預估風險,有效阻止風險。加強對整個集團內部交易的監管,增加內部交易的透明度,使風險在監管中得到遏制。建立“防火墻”,即對于控股公司的不同領域,分別設立不同的法人,防止的風險的連帶和蔓延。
六、結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產業投資金融是我國市場化經濟發
參考文獻:
[1]董方杰,韓彩云.我國產業投資基金的發展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2).
[2]張東明.產業投資金融的宏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財訊,2017,(1).
[3]王秀麗,賈吉明,李淑靜.產融結合、內部資本市場與融資約束——基于中國實體產業投資金融機構的視角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
[4]鐘紅,李建軍,邵科.我國產業投資金融的問題及對策(1l.中國貨幣市場,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