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舒丹
最新人才市場調查報告顯示,隨著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到2025年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市場將有2400萬的供應缺口。我國電商跨越式發展使得該領域也有高達1000萬的人才缺口。2016年,僅重慶一地,企業單位凈增就業崗位達35.1萬個,其中,第三產業的需求量最大。同年重慶地區應屆畢業生人數僅20.75萬人。從理論上看,畢業生應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然而事實卻是,自2009年以來,畢業生就業壓力依然處于高水平狀態。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性勞動者大軍。這種改革不僅僅只是經濟學上的概念,將會對高等職業教育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野下,通過對高職教育如何深度的融臺“互聯網+”思維、貫通思維、創新思維,不斷轉變思路、深化改革等問題的研究,將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培養更多適應能力強、有一定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的技能型勞動者,為地區、行業、企業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給。
一、構建多層次、全覆蓋、開放性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目前,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課程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分散的出現在課程體系中,很少有專業或專職教師對創新創業進行系統理論的指導。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為了參加大賽,為參賽尋找隊友和指導老師。這樣認識上的前線和短視,無法實現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和長效性,更無法發揮提升創新創業素質的功能和作用。針對目前實際,在低年級開設1-2門創新創業管理的通識教育課,重點講授機會識別、團隊組建和資源整合等問題;在高年級開設創新創業管理實踐課程,鼓勵創業嘗試,強調個案分析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并將創新創業意識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講創新創業知識點融入其中。
二、培養構建項目導師加“雙師型”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為宗旨,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相統一的原則,鼓勵和選派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和交流實踐,讓指導教師快速成長。重點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將大量項目活動、競賽活動、學術交流活動和教學活動集中到日常工作中,在校內全方位構建工廠實踐環境,實現理論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為與創新能力提升的有機結合,探索培養構建項目導師加“雙師型”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三、打造創新創業文化,增強的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校園網等新媒體,對創新創業政策、創新創業知識、成功范例進行有效的宣傳,努力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通過舉辦各種論壇、沙龍、創意交流茶會、導師下午茶等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有創意、會創新、想創業,讓創新創業理念、思維深入人心。邀請著名企業家、知名校友、正在創業路上的學長學姐與學生進行交流,組織開展創新創業調查,鼓勵學生大膽深入社會,親歷創新創業情境,增強創新創業體驗,激發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能力。
四、校企合作,校友共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挖掘優秀校友資源,運用創新創業科技園,搭建廣聯四方的創新創業平臺,吸引企業家、優秀校友進入校園,關注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和資金上的扶持,設立大學生培育基金和孵化基金,為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完成從創業項目階段,進入孵化階段,最后銳變為成果轉化落地階段。真正體現創新帶動創業,實現創新價值和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