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會霞
摘 要 在微博這一媒介中,群體聚合現象頻發甚至成為一種常態,微博群體聚合受到微博情境因素、微博中的信息內容因素、用戶的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微博群體聚合有利于強化用戶個人的群體歸屬感,推動大眾文化的繁榮以及群體的非理性表達易形成群體極化給社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微博群體聚合給大眾和社會帶來的影響日趨明顯,值得思考。
關鍵詞 微博群體;聚合;環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6-0026-02
2009年微博誕生之后,5年時間歷經了從“瘋狂吸粉”到“逐漸失寵”這一震蕩期之后,自2015年下半年,微博網民使用率逐漸回升。根據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內容,截至2017年下半年,微博的網民使用率為40.9%[1],這一用戶群體數量是龐大的。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微博這一媒介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億萬網民匯聚在一起,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社會都產生著不可小覷的影響。
1 微博群體聚合的現狀
近年來,網民在微博這一媒介平臺中對發生的人、事產生大量圍觀、評論、點贊、轉發、討論等一系列的群體性行為使得微博群體聚合現象愈加明顯。微博群體聚合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聚合起來熱議的話題更加多樣化。明星戀情引網友熱議甚至致使微博癱瘓;受害人江歌的母親在微博中集齊450余萬網友簽名以期借助民意判兇手死刑;幼兒園虐童事件頻上熱搜榜、問題疫苗事件之下明星大V以及普通用戶在微博中群情激奮等。如今教育、校園欺凌、醫患關系、環境問題等嚴肅的公共話題更吸引著群體的注意力。其次,微博群體聚合的速度更快。網民在使用微博的時候受到這一媒介中的議程設置的影響,能夠上榜的熱點事件甚至是“爆”點事件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用戶對事件進行關注。
2 微博群體聚合原因
2.1 微博情境因素
媒介理論家約書亞·梅羅維茨在他的著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提出新媒介、新情境、新行為的觀點。他認為新的媒介的出現必定會與原來的媒介綜合作用從而產生新的環境,形成全新的信息系統,在這一環境中,人們的行為則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一媒介理論對我們分析微博群體聚合的原因大有助益[2]。在媒介情境理論中,作者梅羅維茨借鑒了戈夫曼的“場景”這一概念,即人的日常生活有“前臺”和“后臺”,在前臺,人們精心打扮進行表演,在后臺則是進行較為私密的準備工作。微博這一媒介之中,形成一個前臺與后臺不斷融合的場景。在微博情景中,后臺的不斷縮小,前臺不斷擴大。若說微博中的明星曾經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那么現在聊天截圖、錄音通話、匯款記錄等各種極為隱私的信息甚至被他們自己主動發布,形象儼然全部暴露。這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窺私欲,吸引著微博群體的眼球,使其不自主的遵循著原始的沖動,將這些曾經隱于幕后的形象拼湊起來,聚合一堂去討論戲謔。
2.2 信息內容因素
微博中群體間討論熱議互動頻繁,是因為微博中信息內容易于解碼使其成為群體匯聚的首選平臺。在微博中,易于解碼的信息內容吸引群體聚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更迭速度快,一分鐘一更新的熱搜榜上的事件呈現給用戶海量的信息。以趣緣為核心的群體可以在不斷更迭的話題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成為其中的一員。
2)內容表現形式以圖片、視頻、140字的文字為主,且微博的視頻化是群體轉向微博議事的重要原因。
3)娛樂信息內容與社會熱點事件交錯吸引著受眾流,“秀明星”依舊是微博日常吸引用戶聚合于此的主發力點,在此基礎上,一些于微博中爆料發聲作為新聞源頭的熱點事件成為了間斷性掀起輿論狂潮、挑動群體神經的重要推力。
2.3 用戶社會心理因素
網絡空間中的用戶好似在方寸之間就可以掌握世界大事,但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房子不是用來炒的,但是什么時候能付一個首付依然是一個問題。愛情和面包都會有的,父母拿著兒女的照片去相親角“貨比三家”的依然比比皆是。迷惘焦慮成了情緒的代名詞,輕度的抑郁被看作是正常的狀態,于是大眾需要微博這樣一個平臺尋找歸屬感。在微博中,每一個原子式存在的人都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群體并融入其中,暫時消解現實中的焦慮情緒。微博中人與人之間表現為弱關系,用戶不用顧忌自己的態度是否消極,形象是否受損,他們得以在這一空間中釋放宣泄內心無處安放的焦灼。
2.4 社會環境因素
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一些違反社會規范、違背社會正義、喪失人文關懷的事件頻發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就得以解決。加之一些突發的事件與大眾秉持的原有認知相悖,價值觀與信念真理甚至也出現了灰色地帶。急需真相的事件面前信息公布滯后,劇情不斷反轉,政府反饋動作的遲緩,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挑戰。微博成為大眾躲避現實社會環境中不確定性的平臺。當今社會崇尚自由多元之風盛行,大眾不斷追求自我的主體意識。對于宏大敘事的主題、精英倡導的文化不再亦步亦趨。社會以加速度不斷前行,生活腳步加快,工作節奏加快,即使有主打享受生活的“慢綜藝”著力于傳遞出一種閑淡舒適的慢生活,但是在這些綜藝中明星之間的爭吵、情侶之間的嫌隙仍舊頻頻現于微博之中,只有如此大家討論的熱度才能提高節目收視率,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大眾被卷入了充滿“速食”產品的微博平臺中。
3 微博群體聚合的影響
1)微博群體聚合使新媒體環境下原子式的網民擁有歸屬感,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形成了一場跨時空的相會。人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需要在集體中尋找歸屬感,不致使自己身處孤島。但是在現實環境中,我們已經基本脫離了曾經的基于血緣的初級群體,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異鄉,需要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但是鑒于利益沖突、礙于三觀相悖,加之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人們難以有時間和精力在現實生活中去結交朋友,緩解心中的壓力,打發閑暇的時光,而群體通過在微博平臺的相聚使得每個人在這個追求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時代找到自身所屬。
2)微博群體聚合不斷解構精英文化推崇大眾文化。微博中,各色各樣的用戶皆存在,“會當凌絕頂”式的精英文化難以引起群體的熱捧,于是易于被大眾接受的文化越來越受歡迎,只有如此眾人才得以在這種氛圍下形成一種集體狂歡。微博用戶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精英階層擁有的,以前大眾主要從報紙、書本中得到文化熏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商品經濟與資本中,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丟失了自己的主場,不得不讓位于大眾文化、通俗文化、亞文化。作為其結果,大眾免不了承受著現代大眾傳播媒介中各種各樣文化浪潮的沖擊,人、文化、媒介三者互相裹挾著,影響著社會轉型期文化的重新配置。
3)情緒化的表達,主感情訴求的傳播方式,非理性的公眾討論在微博群體聚合中表現明顯,在這種不確定的氛圍、非線性的思考下極易引起群體極化問題。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表示:“毫無疑問,群體極化正發生在網絡上。講到這里,網絡對許多人而言,正是極端主義的溫床,因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而頻繁地溝通,但聽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續暴露其極端的立場中,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立場”[3]。線上的群體極化給線下的真實社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微博中的一些言論基于受眾對有害信息關注的傾向性,大肆散布負面信息、謠言等信息,將社會問題放大成為到極度混亂、不安、無秩序的狀態,從而經由微博群體聚合形成的信息傳播應該受到重視。
4 結束語
微博這一媒介在新媒體環境下塑造出了新的傳播形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集體討論。我們欣然擁抱接受自己成為聚合中的一員,但是我們也應該時刻警惕,理性分析新媒體環境之下微博群體聚合這一現象。對其進行思考,以便于日后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做到理性對待。
參考文獻
[1]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htm.
[2]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1-37.
[3]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