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胤盛 佘琳
摘 要 基于“詩樂畫”互動模式,“為你讀詩”微信公眾號在配樂方面大致遵循風格親近性、地域親近性、文化親近性原則。“為你讀詩”因致力于倡導“詩意”生活,其配樂選取在風格上大多唯美、舒緩,意境悠遠。
關鍵詞 “為你讀詩”;配樂;詩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6-0051-02
在詩歌誦讀類微信公眾號中,較之于“讀首詩再睡覺”“詩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讀者”等而言,“為你讀詩”的用戶關注度率先突破百萬數量,其受眾面更廣。自2013年6月1日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018年5月,“為你讀詩”已推出1 770多期詩歌誦讀節目,其間經常穿插童話、散文朗讀作品。“為你讀詩”背景音樂暗含的配樂原則以及由此呈現的詩意品位,在同類微信公眾號中頗具典型。如2018年“母親節”之際,“為你讀詩”第1 761期推出了央視主持人任魯豫的朗讀作品《純棉的母親》(節選,作者于堅),配樂則選用了作曲家邁克爾·達林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She Walks in Beauty),詩文與舒緩的音樂內容非常契合。
1 “詩樂畫”互動模式
“為你讀詩”通常每晚10時推出一期詩歌朗誦節目,文本、音頻內容主要包括詩歌朗誦、插圖(或照片)、詩文作品、詩文解讀賞析,“讀詩人”簡介,配樂簡介。這一程式化的欄目架構和制作流程,較好地整合了“為你讀詩”主要運營方“尚客私享家”(Be My Guest)的資源優勢。“尚客私享家”在舉辦線下音樂詩會等社交活動方面,已積累了10余年經驗,他們對詩歌、音樂、繪畫藝術互動規律有較深入的理解和成熟的運作。近年來,“為你讀詩”舉辦過“世界詩歌日音樂會”“大山里的詩歌音樂會”等多場活動此外,馬思聰、姜昆、郎朗、于丹等知名人士均為“為你讀詩”聯合發起人,他們有時也會參與“為你讀詩”節目錄制。
“為你讀詩”詩歌、音樂、繪畫互動模式由來已久,可視為傳統藝術形態的一種回歸。就人類藝術源流來看,正如書畫同源一樣,音樂與詩歌乃至舞蹈也是同源一體的。《尚書·舜典》有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禮記·樂記》寫道: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305篇作品,按“風雅頌”分類,“風”“雅”“頌”本身就是不同音樂類別的代稱,即分別指地方音樂、周王朝的正聲雅樂、宗教祭祀用的樂曲,所以歷代有“弦詩三百,歌詩三百”的說法。同樣,在西方,如古希臘時代,春秋祝祭有祭儀的祝歌,戰爭有戰爭的祝歌,送葬有挽歌,結婚有慶歌,儀式上的各種歌曲推動了音樂的進步。此外,作為文藝作品的詩歌時常配合樂器演唱,如盲詩人荷馬的作品[1]。“為你讀詩”每期內容,重新將詩歌、音樂、繪畫融為一體,這主要是基于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有共通之處。詩歌、音樂之間的交感特點流傳至今,以致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大地之歌》融入了李白、王維等人的詩作意象;李叔同填詞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等歌詞彰顯著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許多音樂家被視為藝術跨界的典范,如柏遼茲有“交響詩人”之譽,肖邦被稱為“鋼琴詩人”等,因為他們能用音樂詮釋詩歌所蘊含的內容和情感。
詩歌、音樂的互動中,“為你讀詩”有時把詩作改編為歌曲重新演繹,這拓展了藝術表現空間。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李清照的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由蘇越譜曲,安雯傳唱,風行一時,其后又有童麗、蔡琴演唱版。2015年4月14日,“為你讀詩”(第683期)推出了由龔琳娜誦讀并演唱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聲樂版,羅伯特·佐里奇譜曲編配。龔琳娜細膩的嗓音,融合婉轉的民族器樂,把一段相思情緣進行了新的闡釋,別具
一格。
2 “親近性”配樂原則
梳理“為你讀詩”多期讀詩作品不難發現,其內容在詩歌作品、背景音樂、圖畫選材等方面契合度較高,配樂大致可歸結為風格親近性、地域親近性、文化親近性三大原則。
不同的詩歌作品有不同的風格,或沉雄、激昂,或憂郁、悲涼等,為此,詩作與朗誦背景音樂之間的有機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否則氣場不一,往往破壞收聽效果。同樣是“母親節”主題,2015年5月10日這一期(709期)“為你讀詩”推出了兩首朗誦作品,讀詩嘉賓為譚晶和徐濤,他們分別讀了《紙船——致母親》(作者冰心)和《仿佛》(作者為印度詩人泰戈爾)。這兩首詩作主題均表達對母親的愛戀,情深意重。譚晶讀詩配樂剪輯自捷克作曲家安東寧·德沃夏克的作品《母親教我的歌》,徐濤讀詩配樂剪輯自美國鋼琴家丹尼·瑞特的原創作品《來自天堂的愛》,從“標題音樂”來看,這兩首樂曲與詩作主題風格相近,音樂旋律與詩歌抒情相得益彰。“音樂之所以令人陶醉、讓人神往,其根本緣由正在于此——它與每個人的生命體驗緊密相連,并在最深刻的意義上讓聽者重新洞察世界和自己。”[2]母子親情通常是個人難舍的原初記憶和長久思念,伴隨著《來自天堂的愛》如水般靈動的音符,聽眾或許不難激起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共鳴,而在這流年的變遷中,泰戈爾筆下的“母親”形象經由讀詩嘉賓之口,放佛漸行漸遠,徒然留下詩人惆悵地追思:“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是當我從臥室的窗里外望悠遠的藍天∕我仿佛覺得我母親凝住在我臉上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①。
地域親近性主要體現為詩作、繪畫、樂曲作者乃至讀詩嘉賓均來自同一國家(地區)。2014年9月18日,正值蘇格蘭獨立公投之際,“為你讀詩”(第476期)推出了由蘇格蘭民族詩人利茲·羅茨海德創作并親自誦讀的詩歌《傾聽》,讀詩配樂選用的則是電影《勇敢的心》著名的蘇格蘭風笛插曲,風景畫也出自蘇格蘭畫家之手。類似地域親近性原則的采用,為受眾更全面了解所讀詩作的內涵、背景提供了多角度的參照。
在詩歌、音樂之間的匹配度方面,比地域親近性關系更為緊密的是文化認同。不同的音樂、詩歌流派、風格、氣象源于各自的文化譜系,因此文化親近性才是核心所在。“為你讀詩”不時會推出中國古典詩詞的朗誦內容,與這類作品配樂的往往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古琴曲、箏樂、琵琶曲。2015年4月5日,由李玉剛讀杜甫的詩歌《詠懷古跡(其三)》,配樂即為由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演奏的《塞上曲》。該曲抒發了王昭君對故國的鄉愁,基調與杜詩“分明怨恨曲中論”的感慨互為映襯,弦指之間,淺吟低唱,迎面而來陣陣歲月的滄桑。
3 “詩意”美學追求
按“為你讀詩”運營方的定位,其宗旨是希冀以讀詩的方式,為現代社會中奔忙的人們,探尋一片可以讓靈魂棲息的詩意。詩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和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審美的眼光和審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體驗它的無限意味和情趣,從而享受“現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園[3]。
在“為你讀詩”微信公眾平臺,音樂與詩歌、畫作一樣,承載著“詩意”美學追求。黑格爾在辨析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藝術類別時,分別對建筑、雕刻、繪畫、音樂和詩的特點作了論述,他認為藝術越不受物質的束縛,越能表現出心靈的活動,也就越自由、高級,從建筑、雕刻、繪畫到音樂、詩,物質的束縛呈現降解趨勢,“詩藝術是心靈的普遍藝術,這種心靈是本身已得到自由的,不受為表現用的外在感性材料束縛的,只在思想和情感的內在空間與內在時間里逍遙游蕩”[4]。為了實現“詩意”美學,“為你讀詩”選取的詩歌多以愛情、親情等抒情短詩為主,與之相適合的配樂大多舒緩、平和,忙碌于世事的人們通過收聽,有時可以起到“解壓”效果,并為自己的心靈和情感護持一份凈土。
通過“為你讀詩”平臺,在詩樂畫的賞析中,受眾一定程度上是在進行自我的審美體驗。審美感受不是某種單一或單純的感知反應,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過程,其中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多種因素的交錯融合,審美不是被動的靜觀,而是一種主動的活動,是人的心理諸功能、因素自由活動的結果[5]。“為你讀詩”的配樂多為輕盈、空靈的樂曲,如神秘園、卞留念版《蓮花》,李祥霆的古琴曲、林海的《守望》,諸如此類,音調婉轉,意境悠遠,自有一種動人心弦的魅力,音樂的“凈化”“娛樂”等功能由此得以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為你讀詩”讀詩嘉賓涉及各行各業,為此,音頻內容個性化藝術色彩鮮明。有些詩歌因比較簡短,其配樂往往剪輯某些樂曲的一段,視聽之后,常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從受眾接受角度來看,如果能在每期推送內容中盡可能完整地錄制、播放所選用的配樂,或許更便于受眾進行審美體驗。考慮到“為你讀詩”關注度較高,數以百萬計,對于一些比較專業、先鋒的配樂作品,在《樂說》欄目多作一些文字簡介,諸如主題、創作背景、風格等,這樣應會更便于聽眾了解樂曲的特點,進而與讀詩內容結合起來聆聽、賞析,達到更好的
審美。
注釋
①本文所引用的詩作出處,全文請參閱“為你讀詩”微信公眾號THE POEM FOR YOU,或者官網:http://www.thepoemforyou.com/。
參考文獻
[1]豐子愷,墨明.豐子愷談藝錄[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5-6.
[2]楊燕迪.何謂懂音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
[3]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83.
[4]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3-114.
[5]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