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陳郯 任伶俐
摘 要:以Bi(NO3)3.5H2O、尿素(Urea)、乙二醇(EG)為原料,通過改變不同材料之間的物質的量以及反應發生的條件,探究不同工藝下制得的Bi2O3的形貌特征,對其光催化性能進行表征,實驗表明:160℃下恒溫加熱24h時制得的Bi2O3的光催化性能最佳。
關鍵詞:氧化鉍;可見光;光催化;廢水處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20.014
1 前言
Bi2O3是最簡單的一元鉍系光催化劑,具有特殊的電子結構和優異的可見光響應光催化性能[1],被譽為最有前景的半導體光催化材料之一。Bi2O3的帶隙能量僅為2.8eV[2],能更加積極響應波長較長的可見光。然而,Bi2O3受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不穩定性較強,極易在Bi2O3的內外部發生再復合,嚴重降低了光量子點的利用率[3]。當氧化鉍吸收的能量大于其禁帶寬度時,處于價帶的電子躍遷到導帶[4],產生光生電子和空穴,與吸附在Bi2O3表面的有機污染物接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5],有機分子結構逐漸瓦解,生成H2O、CO2等無機化合物。
2 實驗
2.1 實驗儀器與試劑
Bi(NO3)3.5H2O、尿素(Urea)、乙二醇(EG)、蒸餾水、羅丹明B(RhB)、PLS-SXE300疝燈光源、電熱鼓風干燥箱、TG16-W微量高速離心機、80-2離心沉淀器和722s可見分光光度計。
2.2 Bi2O3的制備
將0.75mmol Bi(NO3)3.5H2O、尿素(Urea)分別按摩爾比1:1、1:3.6加入到50mL EG中,放入160℃恒溫保持12h和24h。待反應釜自然冷卻后,離心烘干,收集樣品。
2.3 光催化表征
將稱取50mg樣品,加入50mL 10mg/L RhB,超聲分散5分鐘后避光攪拌30min,以形成穩定均勻的分散體系。常光見光3min后,加PLS-SXE300疝燈光源,每隔15min取5mL反應液,離心測其上清液的吸光度。
3 結果與討論
3.1 SEM和XRD分析
從圖1(a)可以看出,摩爾比為1:1,時間為12h制備的氧化鉍材料大小約為7~10μm,表面由層疊的不規則的珊瑚狀物質堆疊而成。從圖1(b)可知,摩爾比為1:1,時間為24h制備的氧化鉍的條帶狀的外觀更明顯,尺寸更小,達到5~7μm。從圖1(c)可知,摩爾比為1:3.6,時間為12h制備的氧化鉍由4~6片納米盤狀結構疊合而成,形貌結構整體較為均勻,其材料大小約為125nm。從圖1(d)可知,摩爾比為1:3.6,時間為24h制備的氧化鉍則整體呈現螺旋球狀外觀結構。
圖2中曲線為Bi(NO3)3和Urea的摩爾比為1:3.6,在160℃時間為24h時制備的氧化鉍的XRD圖像,衍射角26.7o、28.3o、32.3o、45.8o、49.1o、55.0o、56.2o、57.8o對應氧化鉍的(210)、(002)、(220)、(220)、(400)、(203)、(421)、(402)晶面,與Bi2O3標準譜圖PDF No.27-0050基本一致[6]。
3.2 催化劑光降解表征
圖3為四種不同方案制備的Bi2O3對10mg/L羅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曲線圖,其中1、2號曲線為硝酸鉍和尿素的摩爾比分別為1:3.6、1:1,時間為24h條件下制備的Bi2O3對RhB的降解曲線,3、4號曲線為摩爾比分別為1:3.6、1:1,時間為12h條件下制備的氧化鉍對羅丹明B的降解曲線。由此可知,1、2、3、4號曲線在光催化進行60min時,對10mg/L羅丹明B的降解率分別為75.4%、66.8%、67.7%和57.9%,其中1號曲線的光催化性能最好,即當摩爾比為1:3.6、時間為24h時,氧化鉍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最佳。
4 結論
實驗表明,當Bi(NO3)3和Urea的摩爾比為1:3.6,在160℃恒溫放置時間為24h時,制備的氧化鉍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在60min對羅丹明B的降解率為75.4%,并通過SEM等對生成的產物進行形貌分析,分析表明該反應條件下的產物為氧化鉍,且生成的氧化鉍體積較小,約為4~6μm,結構中孔隙較多,能夠與染料的充分接觸,光催化效率較高。
參考文獻:
[1]康云川,梁漢賢,李月秀,唐麗雅,符曉惠.氧化鉍制備工藝的改進[J].化學試劑,1995(06):377-368.
[2]張彩紅.新型可見光響應的復合光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
[3]倪天增,羅冬冬,范力仁,崔瑩.納米氧化鉍的制備及應用[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1):26-29.
[4]王煥麗.氧化鉍基光催化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東華大學, 2015.
[5]李衛,周科朝,楊華.氧化鉍的應用研究進展[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04(01):154-156.
[6]張壯壯.納米氧化鉍的制備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