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唯慧
摘 要: 近代中國,社會結構及文化結構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本文在對影響近代中國社團發(fā)展原因的梳理中,探討高校社團文化在其發(fā)展中的主要的功能與作用。在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時,通過對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探索,明確變革社會中文化基因的影響力。
關鍵詞: 文化 學生社團 社會轉型
一、民族文化心理影響下社團的發(fā)展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的掀起,中國千年的文化自信在洋槍利炮下,被銷毀殆盡。國人開始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出向西方學習以自強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潮,以“中體西用”、“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思潮先后在中國社會出現。一直為中國知識分子信奉的“內超越”之路,即在自省中追求人倫和宇宙秩序的和諧的思想,轉變?yōu)閷Α巴獬健钡淖非蟆?/p>
作為社會變革的發(fā)現者和承擔者,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極力倡導群體觀念,企圖用積極的政治參與喚醒國民,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1]主張向西方學習“彼西人之為學也,有一學即有一會”。1895年,“強學會”成立,并創(chuàng)辦《強學報》,確立“廣人才、保疆土、助變法、增學問、除舞弊、達民隱”的辦報宗旨[2]?!皶r四方新學士子喜康梁之議論新穎,群相呼應,起而組織學會討論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3]。幾年中學會之風遍天下,形成了“學會林立,萬眾沸騰”的局面。
社會的劇烈變化帶來了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近代性質的學生社團逐步形成和發(fā)展。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留日學生鄒容發(fā)起了中國學生同盟會,進行拒俄運動。1905年,抗俄鐵血會創(chuàng)立,愛國學生以京師大學堂為宣傳陣地,分析國際局勢,號召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共同挽救國家危亡。社團組織作為新的社會聯(lián)系紐帶,從一個方面整合了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推動了社會的轉型。
二、近代學生社團中的文化精神
1.營造思想自由的文化氛圍。
為實現民族的解放和獨立,國人對自我和國家發(fā)展的認知在不斷演進變化中。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到對制度、文化的反省,最終以《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為始,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在發(fā)刊詞中,陳獨秀指出:青年是中國社會“新鮮活潑細胞”,要積極從倫理、道德、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對社會進行改造。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前沿陣地,大學校園里的知識青年們深刻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決心改造當時的中國社會。在北大,蔡元培任職校長后,堅持“學術本位”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大學為攬括大典包羅眾家之學府,無論何種學派,茍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聽其自由發(fā)展……”[4]大學不再是滿足社會功利性需要的一種制度和機構,而是社會理想的倡導者,學生可以在此自由聽講、組織社團,“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培養(yǎng)歷史和社會責任感。
為貫徹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信念,蔡元培隨后在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1918年,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辦學生刊物《新潮》月刊的學生社團——新潮社誕生。一群懷著“救亡圖存”和“文化啟蒙”遠大抱負的青年學生以《新潮》雜志為陣地,希望通過文學革命宣傳政治理念,以“文化啟蒙”探索社會改革。新潮社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公布了自己的組織章程和干事職能分配。這是一個“同人集合同趣”的社團,下設編輯部和干事部兩個部門,均為3人編制,任事者由社員選舉產生。編輯部和干事部都設主任編輯、編輯、書記各1人[5]。通過創(chuàng)辦的刊物,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社團運作的新模式。
2.以歷史使命感為核心凝聚力。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大變動,思想文化領域內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入中國,思想文化價值標準的多元化,讓廣大進步青年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意識到了變革社會、振興中華是歷史賦予他們新的使命。
由于社會各階層都有著不同的信仰,愛國志士們從對中國社會不同的認識出發(fā),結成了不同的社團,并通過各類刊物的發(fā)表宣傳自己的思想和政策主張。1919年,少年中國學會正式成立,這是五四時期社團活動持續(xù)時間最長、會員最多、分布最廣的團體,學會的目標是“欲集合全國青年,為中國創(chuàng)造新生命,為東亞辟一新紀元。最終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即適于二十世界之少年中國是也”[6]。作為社會活動的先驅者,李大釗于1920年倡導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該會規(guī)定:“對于馬克思學說研究有興味的和愿意研究馬氏學說的人,都可以做本會的會員?!盵7]以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社會主義的陣營。此后他又發(fā)起社會主義研究會,通過開展各類的講座、辯論會等多種方式傳播社會主義,為有能力研究社會主義的同志提供場所和支持。五四時期的“每一個社團都有它的思想靈魂——無論是科學的還是謬誤的;每一個社團也都進行過宣傳或實踐——無論其成功還是失敗”[8]。
三、對高校社團文化發(fā)展的啟示
1.核心精神的引導和激勵。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變化的大背景,同樣也影響著各時期社團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新文化運動時期,青年知識分子希望探求真理、改造社會,開始以社團的形式組織了起來,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當時北京大學的新聞研究會、新潮社等學生社團都以開創(chuàng)性和獨特的見解,吸引了大批青年學子,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力。這些都離不開整個校園文化的引導。
學生社團是由學生以共同興趣愛好為基礎,自愿組織參加的團體組織,在實踐中必然存在管理不規(guī)范、機構不完備、章程不合理等眾多問題。當下,一些高校對社團缺乏足夠的引導和支持,也沒有充分將社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些都導致其失去了中心凝聚力。對于一個社團的成長來說,社團文化看起來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卻是最持久的決定因素[9]。社團必須有文化精神、指導思想,用一種精神力量激勵社員,形成共同的目標感和使命感,這樣,組織成員才能為實現社團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
2.以時代精神為導向,培養(yǎng)文化價值認同。
鮮明的時代性是學生社團一個主要的特征,中國社會的變革改變了學校單一的文化環(huán)境,大學校園不再是與社會分割的邊緣地帶。近代學生社團大都在一種共同的歷史使命召喚下,將國家的發(fā)展與社團自身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并凝聚了具有共同信仰的人,成了宣揚自己文化價值觀的前沿陣地。當今社會的轉型同樣對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社團文化日趨社會化、實用化,社團的理念宗旨、機構設置、活動和內容都受到了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影響。各種帶有明顯的社會職業(yè)化、商業(yè)性的活動進入社團,周邊產品推廣、程序設計、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活動,紛紛通過社團這個主體發(fā)動和組織,加強社團和社會的聯(lián)系,成為大學生成長的有效平臺,是新時代對學生社團發(fā)展的要求。
社團價值觀是社團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個人目標與社團活動目標的統(tǒng)一。共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利于形成團結信任、積極進取的社團文化環(huán)境,使學生的自我和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梢酝ㄟ^充分發(fā)揮學生黨支部的輻射作用,把黨支部建在社團里,學習貫徹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領高校社團建設;聘請有專業(yè)知識背景、活動經驗的教師,積極組織開展多種活動,提高活動層次。以學術論壇、特色講座等為載體,注重跨專業(yè)的交流和實踐性的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團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找到歸屬感和方向感,培養(yǎng)“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社會的轉型變革中,社團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社會活動領域和內容,而由此衍生的社團文化日益成為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重要方面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部分。發(fā)揮學生社團中文化基因的積極導向作用,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等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M].上海:中華書局,1988:33.
[2]范士華.戊戌維新——近代中國的一次改革[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7:67.
[3]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5:123.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332.
[5]李浩泉.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研究[J/OL].中國知網,2014(08).
[6]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李大釗研究會編.李大釗史事綜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398.
[7]馬克思學院研究會[N].北京大學日刊,1921-11-17.
[8]曲廣華.五四社團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地位的確立[J].北方論叢,2007(6).
[9]鄧紅攖.加強我院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OL].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廣漢分院網,2006(6).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