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楓子


佤邦的茶事
佤邦位于印支半島,和我國云南省接壤,最高海拔有2490米,而海拔的最低處只有420米。由于海拔落差大,形成了較大的氣候反差,全年被明顯地分為雨季和旱季。每年的6~11月為雨季,在雨季時節幾乎每天都有降雨,年降雨量約1750毫米;而12月至翌年5月屬于旱季,旱季一般干燥無雨。
緬甸佤邦地區的勐冒縣,崇山峻嶺連綿不絕,這里的最高海拔超過了2000米。山區的物產資源十分豐富,茶樹是這里的特產資源之一。和中國云南古樹茶茶區一樣,在勐冒縣的山區中也存在著眾多的野生古茶樹,而亞熱帶雨林的氣候條件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由于緬甸佤邦的勐冒縣具備了海拔、陽光照射度、紫外線、降雨量等因素的種茶優勢,加之當地高山茶特有的金花菌絲,使得這里出產的茶葉沖泡的茶味更香、口感更醇厚、回甘性更強、耐泡度更高。
公明山的云霧
自古高山出好茶,公明山位于勐冒縣的中心,海拔高度為2489米。
五月,雨季開始了。
云,是山野間的精靈,它們仿佛是山里的主人,在公明山,終日都可以看見云的蹤影。
風,也不甘寂寞,它和云相邀著開始了一場山谷間的游行……
云和風,是雨季的推手,它們在玩一種調皮的游戲。清晨,云層把遠山都重重地包裹起來,它們不斷翻滾著,變幻莫測,而風會推著云在山谷中游行……在云層的遮掩下,公明山是神秘的。
陽光有些無奈,它無法完全穿透云層,只能朦朦朧朧地給公明山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色,讓公明山具有一種隱翳之美。
當山野陷落于一片白茫茫的云霧籠罩的時候,茶葉也得到霧水充分滋潤,這是一次大自然的洗禮。
公明山盛產優質的茶葉,這里有一片面積超過2000畝的高山生態茶場,生產的紅茶能與世界上著名的印度大吉嶺紅茶相媲美。
采茶的那些事
佤邦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全面禁止種植罌粟。在聯合國和中國政府的幫助下,茶葉成了這片高原山地上種植面積最廣的農作物之一,而其自然環境的先天優勢則護佑著茶農們種植出絕佳的優質良茶。
這里肥沃的紅色土壤是種植茶葉的基礎。在茶區,化肥和農藥是禁止使用的,科學的種植方法保護著茶區良好的生態鏈,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類似野生的自然條件。
在佤邦,采茶是女人們的專屬,由于茶園的存在,讓這些居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佤族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月的中旬,這是茶場最后一次春茶的采摘,而茶葉的采摘是最原始的手工勞動。一芽三葉是最基本的采茶要求,這些工作規范對于茶農們來說早已經是熟記在心了,婦女們懂得怎么輕巧地采摘到最鮮嫩的新茶。
山里的天氣是變化不定的,山云的幻變隨時可以讓陣雨不邀而至。茶農們早已習慣和適應了山里天氣的變化,他們喜歡這些雨,盡管會給采茶工作帶來不便,但就是大山里變幻莫測的天氣讓公明山生產出了全緬甸最好的紅茶。
鮮葉的涅槃
茶農們采摘下的鮮葉,要在中午和黃昏分兩次及時地送回茶場的制茶車間,只有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保持茶葉的新鮮度。
紅茶屬于發酵的茶類,它的制作要經過數道工序,鮮葉才能發生涅粲性的變化。區別于純手工的古法制茶,現代化的制茶機械是一種技術上的進步,規范化的制茶工藝在提高茶業產量的基礎上,能制作出口感幾乎統一的好茶。制茶人在拓展古老的小范疇個性化的過程中,獲得了另外一種更具規模的制茶特性。
萎凋是紅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鮮葉變身的開始。
萎凋機的風扇不停地轉動著,在一陣紛揚的躁動之后,鮮葉們安靜地在萎凋槽中安眠……萎凋,可以適當地蒸發鮮葉的水分,使得葉片柔軟,韌性增強。在這個過程中,風力的作用使鮮葉的青味消失殆盡,茶葉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之間,這是茶香的本味。
揉捻,是紅茶制作的第二道工序,茶葉在揉捻過程中會變成條索的形狀,與此同時,鮮葉香味的濃度也在增強……鮮葉細胞在揉捻中會被破壞,便于在酶的作用下進行必要的氧化,利于發酵的順利進行。
發酵是紅茶制作的獨特階段,經過6~10小時的發酵,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在酶的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學成分亦相應發生深刻變化,使綠色的茶葉產生紅變,具有熟果的蜜香,形成了佤邦公明山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
干燥是紅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使茶葉保持干度,以防霉變,這道工序分兩次完成。
第一次干燥,將發酵好的茶坯在干燥機里進行高溫烘焙,把鮮葉80%以上的水分迅速蒸發掉。這時候,鮮葉中酶的活性發生鈍化,停止了發酵,而茶葉的外形得以固定。
第二次干燥,制茶師傅的經驗是制茶成敗的關鍵,溫度和時間的把握必須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散發掉茶葉中低沸點的青草氣味,激化并保留高沸點的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
品山品水品紅茶
世界上最早的紅茶起源于中國明朝時期福建的武夷山茶區,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紅茶從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始走向歐洲,逐漸形成了遍及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古老的中國有著獨特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是制茶、飲茶的文化,而種茶、飲茶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從中國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開始,歷經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歸納總結,使茶文化與儒、道、佛的哲學思想交融,形成了中國的茶道精神。
中國的茶道,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其茶飲方法獨成一體,注重一個“品”字。
“品山”,山為茶之父,在感悟茶葉生長環境的同時,可以鑒別出茶葉的優劣。
“品水”,水為茶之母,水參與了茶葉的一生。它哺育了茶,塑造了茶,也圓滿了茶。
“品茶”,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這是一種美的享受,讓人的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中。
公明山麓云紗繞,
瑤草綿嶺逸蜜香。
佤女巧采青葭葉,
紅茶冠譽綠華鄉。
佤邦公明山的紅茶是可以用中國的茶道精神去為傳統和友誼作闡明的一一相互的包容,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區域的人文精神乃至世界人文精神的融合,最終在紅色的茶湯中得到完美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