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鋮,黃勝良
(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南寧高速公路運營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高速公路運營管理主體多元化成為當前高速公路發展的主流趨勢,高速公路運營單位出現了類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五花八門的管理主體。這些運營單位主體與此前計劃經濟時代甚至是半市場經濟下,高速公路擁有政府背景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運營單位主體不再擁有行政許可權和處罰權,遇到涉及高速公路侵權事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隨著各種涉及高速公路的法律事件的增加,運營單位賠償金額也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見圖1)。

圖1 某運營公司2011-2014年路產侵權案件數量統計圖
當前高速公路維權的產生主要由兩大類問題引起:路產路權侵權和收費公路權益侵權。
在路產路權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城市規模化建設對高速公路的影響很大。部分高速公路受城市規劃影響,出現了大量的城市道路或公共設施跨越、穿越或占用高速公路用地的現象,并且有危化品輸送管道或地下管線的埋設,直接影響高速公路設施和過往車輛的安全。同時,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逐步提高,高速公路正常行車中因路上行人和滯留物造成的交通事故而引起的法律糾紛事件也在日益增多。
在收費公路權益方面,隨著高速公路路網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實行計重收費后,一些車主、運輸公司在利益的驅動下,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偷逃通行費,既給高速公路經營者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也嚴重擾亂了運輸市場秩序,給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常見的路產案件分為三種:
(1)惡意侵占高速公路用地及附屬設施進行經營的路產侵權案件。如某市津頭鄉某村二組非法拆除高速公路收費站外廣場出口鐵絲網,在高速公路用地紅線內建起停車場圍墻,違法強占公路用地進行經營。
(2)路外違法施工危及高速公路安全的涉路施工侵權案件。主要典型案例:某收費站擴建工程加筋土擋土墻滑塌案。該案是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成立以來最大的涉路侵權訴訟案件,由路外違法施工引起。案件通過司法鑒定和多次庭審,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判決認定兩被告承擔案件損失的80%,承擔經濟賠償1300余萬元,駁回對方反訴請求,認定工程損失的20%由施工環境造成。
(3)路面障礙物(滯留物)導致高速公路通行車輛出現損害的公眾責任侵權案件。如某高速公路K1485處違法上高速的行人與正常行駛車輛相碰,造成行人當場死亡、行駛車輛(大型臥鋪客車)損壞及車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1)高速公路產權不清。產權歸屬是路產維權的基本條件和路產維權的實質。大部分省份都未對高速公路進行產權登記,造成采用司法方式維權時,維權主體認定困難。
(2)高速公路管養與產權所有分離,導致維權主體認定困難。如某省高速公路產權為集團公司所有,但實際日常經營和法律責任由其子公司負責,這就造成了維權主體認定困難和混亂。
(3)路產數據、證照缺失。部分高速公路施工時間較早,早期應辦理的相關許可及證件(如無土地使用證、紅線圖)沒有辦理或遺失,且未及時補辦或備案造成部分資產權屬不明確。
(4)物價部門未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路產損失賠(補)償的索賠標準,部分標準未及時修訂,而且普遍低于當前物價水平。
(1)積極爭取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完善公路產權登記制度。公路產權登記應包括公路路產設施的所有權登記以及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屬設施的土地使用權登記。
(2)進一步明確運營單位特別是具有二級子公司的集團性質的運營單位訴訟主體資格,以求得在最大程度上破解立案難、主體和法律責任不對等的問題。
(3)建立數據庫或路產管理系統,將運營企業管養的路產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補充、完善,提高路產保護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4)高速公路運營單位應主動與交通主管部門、物價主管部門協調,出臺新的路產損失賠(補)償費收費標準,明確高速公路運營企業有直接收取路產損失賠(補)償費的資格及合理提高收費標準。
團伙式偷逃通行費。2010年“江西某汽運有限公司、徐某平”和“郭某業、呂某才”兩起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費案,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法院全部支持高速公路運營公司訴訟請求)。特別是“江西某汽運有限公司、徐某平”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費案,獲得了一、二審兩級法院的全面支持,該案開創了全國首例通過民事訴訟方式進行高速公路通行費偷逃維權的案例。
(1)國家法律有關于“詐騙罪”的適用范圍有明確法律條文規定和解釋,但部分省份司法機關對于偷逃通行費定性為“詐騙罪”過于謹慎,對于該類事件的法律量刑略輕。
(2)部分地區出現高速公路大額偷逃通行費判例缺失的現象,同時沒有專門的組織和機構處理和對接相關司法機構。
從我國部分省份如浙江、云南、湖南等已適用“詐騙罪”來處理高速公路偷逃通行費案來看,其都成立了聯合或協調打擊高速公路偷逃通行費的組織。但少數欠發達地區均未成立類似的組織或機構,造成相關地區司法部門對該類案件處置力度不夠。
應借鑒發達省份和地區實踐經驗,盡快建立聯合或協調打擊高速公路偷逃通行費的組織或機構,聯合辦理高速公路偷逃通行費案,以此來克服有些司法部門隱性有法不依的問題。
高速公路運營企業在脫離了行政機關的保護,以民事主體的身份重新亮相的同時,也完全喪失了行政強制權力。因此,當高速公路上發生路產路權受到損害或偷逃通行費等侵權行為時,高速公路運營企業只能作為一個普通的民事主體進行索賠,而不能像路政部門那樣行使行政強制處罰權,這種現象導致高速公路運營企業索賠相當困難。當事人往往以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對路產損害事實和賠償金額存在異議等為理由,對侵權行為拒不承擔賠償責任。高速公路運營主體在尋找法律上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點,有效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和嘗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于欠缺法律上的支持,還沒有完全顯現出這種模式的優勢。希望在此能拋磚引玉,博采眾長,以提高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和管理效益,促進企業的迅速成熟和高速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