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記者在“風尚京津冀”大賽活動之后采訪了中國服裝最高獎“金頂獎”設計師、北京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房瑩。
“如果希望您作為成熟設計師,對年輕人說幾句話,您會說什么?”
“我覺得做設計師,首先要喜歡做這件事,踏踏實實去工作,接受并不斷嘗試新鮮事物,這個職業是天賦、實踐+匠人的工作。”
房瑩身上天生的感知力與實踐之后的感知力融為一體。
有的時候,真正好的創造,可能就在看似不經意問,創作者按著自己內心的想法,由心而生的作品。這是設計師房瑩的有感而發。她在北京的個人工作室,是她在繁忙的商業品牌工作之外,給自己建立的一塊“自留地兒”。
她會在這里約見朋友、看書、畫畫、做衣服,估計也會在這里“發呆”……尤其在這里專注于設計的時候,她內心很平和,不受外界干擾,有時就像學生一樣,工作完了去吃飯,然后繼續工作。她的工作室里有各種不同的書,設計的、文學的、藝術的,還有音樂的,這些書籍和定制的服裝陳列在一個空間,非常有藝術性。這里還有上好的咖啡、茶、充足的陽光,能夠讓人在北京鬧市中得到放松,完全回歸自我。她說:“前些年一直忙忙碌碌,現在非常希望內心能夠完全靜下來,關注設計本身。”她相信放空之后,作品會更有力量。
房瑩一直有一種情結,設計偏藝術性的、有東方情結的作品,她在個人工作室不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她會追求極致,在設計上追求作品中的極致,在制作上關注細節,并且靜下心來做好每一件服裝。到工作室來的客人,是真正喜歡房瑩設計的客人。“我能感覺到她們和我有相通的地方,我們討論美食、餐廳、藝術作品、喝茶,還會一起結伴去旅游、看博物館,大家在一起開心愉快地享受生活。我傳遞我的設計理念,客人們就像朋友一樣,把自己的感受和所思所想也和我一起分享,這是非常愉悅的時光。”房瑩說。
一位建筑設計師來到房瑩的工作室,他感覺到,這個空間沒有耀眼的設計但卻讓人感到非常舒適、合理。這恰與設計師本人的設計理念很相似。設計師本人喜歡安靜,不喜歡張揚,甚至不喜歡過于表象的東西。房瑩很年輕在國內成名,之后在巴黎學習高級時裝。很年輕時就經歷過各種名譽,包括2007年,她被選入導演張藝謀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服裝設計組工作,2013年就被法國巴黎高級成衣展邀請參加展覽,作為中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同全世界各國的設計師品牌在同一區域面對客戶,也是為數不多的被時尚界權威雜志《book》整頁報導的設計師。房瑩看到過好的設計,對所做的任何事都有品質的要求。真正接觸過大的藝術家,反而讓她思考,什么才是你認為真正有意思的事?
關注內心,表達真正觸動自己的東西……她的設計沒有特別銳利的風格,簡潔、包容。強調突現個人的“氣質”是她對獨立、有文化、有內涵的現代女性的闡述。她一直特別贊同中國工業設計大師柳冠中先生的一句話:好的設計是合理的、有節制的。
做過商業品牌的設計師、總監,直至擔任年銷售十幾個億以上的商業品牌的設計企劃總監,僅僅靠感知嗎?
多年來房瑩做設計都有這樣的習慣:商業和自我一直是互不干擾,同時又互助的狀態下進行。從事商業工作的時候,按時間表進行,計劃、團隊是最重要的。但工作的內容是需要大量感知的收集和整理。例如:品牌的趨勢設計企劃案包括了時事、文化、藝術、時尚資訊等,需要看很多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充滿好奇,感性地整理,最后會根據面對的客戶群理性地輸出。
回到自己的作品,有趣,也是值得關注的是,如今再翻出過去的作品,房瑩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當時是如何做出來的。“我幾乎是不知道的。我只是把材料弄了一大堆在那兒,然后進入了工作的過程。”房瑩說。這大概就是大家常說的靈感吧。同樣兩位設計師,面對同樣的材料,他們呈現出來的作品是不一樣的。“其實我就憑感覺把它呈現出來了。這個材料跟那個材料搭配在一起好一點,完全是感性,但是這個感性包含了多年的積累。”房瑩說。
房瑩認為設計的最高境界是感知力。當她試著總結經驗,但是她發現這種有理有據的總結并不適用于她。“有段時間我覺得好像缺少理論,總要總結出來一二三,但我發現我做不出來作品了。按著理論的話我沒有辦法做了。我覺得有太多局限性了。”房瑩說。房瑩所認為的感知力是多年積累下來的感知能力。
“從最初從事設計工作,離不開我的童子功。”房瑩說。房瑩從小畫畫,對于視覺非常敏感。比如,當看到觸動她感興趣的東西,基本就會存在她的記憶里。會在很長時間留有印象,甚至有時候她在夢中都能夢到。“我有時候覺得好像冥冥當中誰在告訴我這些。”她說。多年前,剛剛從事服裝設計的房瑩第一次參加全國流行趨勢設計大賽,當時需要設計師在專業上對當前將要發生的流行趨勢有表達,房瑩非常敏感,憑直覺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
如今,房瑩所認定的感知力,與更早時期的天賦相比,她感到,成熟的感知力確實要經歷過“方法”的階段。“確切的說,是一個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積累,雖然你不一定總結。如果在創作上能夠達到相當的高度,我認為完全靠感知。但是這個感知還必須經歷過無數個實踐、失敗、無數次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積累了方法,但是這個積累是無形的”她說。
西藏元素、敦煌元素、龍的刺繡……翻看房瑩過去的設計,一直有一條線,在不知不覺中她在作品中傾注了她對中國傳統元素的熱愛。回看這些實踐基礎,她說,過去有些設計流于表象,但那可能是設計師必然經歷的過程。近幾年她的作品更加簡潔、大氣,她希望未來的設計更加關注于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