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因為“設計中國北京”我們有幸見到了青山周平,這個被稱為建筑界的小栗旬,以及粉絲口中的“青山小天使”的男人相貌俊秀、溫文爾雅。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從大三開始,青山周平開始獨自游學和旅行,歷經了25個國家,這種西式的“間隔年”體驗,讓他有著一種超脫了日式設計本身的眼界,這種“居無定所”的狀態,也常常帶給他豐富的靈感和創意。
2005年,青山只身一人從日本來到中國,“當時很年輕,也沒有特別規劃后面的人生。”作為實習生實習了半年他開始認真考慮是留在北京繼續建筑設計的工作,還是回東京從事建筑設計工作。“那時我非常迷茫,自己無法作出決斷,所以就去求教當時在北京工作的前輩建筑家(日本人),聽取他的建議。他告訴我說:‘你留在北京不是很好嗎。”13年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青山坦言當初的那個建議很重要并且是正確的。
如今的青山事業做的鳳生水起,不僅實現了當初想開一家屬于自己的設計事務所的夢想,還因為一檔節目《夢想改造家》收獲了很多粉絲。對于當初去參加《夢想改造家》的初衷,青山說:“這個其實跟我為什么做建筑有關系,我相信建筑師有力量改變城市的生活,我們學建筑的時候看到的都是上一輩的建筑師改變當時的社會,這也是我做建筑的初衷,選擇上這個節目第一是因為我之前沒有做過家裝的設計,在中國我們一般做的都是開發商的項目,沒有北京的普通的四合院的項目;第二是我之前沒有做過胡同的改造,我非常喜歡胡同的房子,我想通過我的方式去賦予胡同另一種生活方式。”
言語中,我們聽得出青山周平對于北京胡同的喜愛。就像他來北京這些年中,有7年時間都是生活在胡同里。“胡同的生活和街道每天都充滿著濃厚有趣的發現。在胡同的空間里,人們在街邊下象棋和打牌,或者做飯、或者午睡、或者與孩子玩耍,那感覺就像是在城市當中的客廳。在那里,各種各樣的人和他們的家庭生活閑逸并模糊地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非常和諧的氛圍。路的寬度和建筑物的高度、樹木的高度以及其中的人們、各個部分的尺度恰好構成了很好的互動,給在那里生活的人們帶去一種嫻靜的氣氛。”
因為喜歡胡同,喜歡胡同生活,所以青山一直想把這種“胡同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設計里。“在我看來胡同的特點就是家和城市是一體的,家是小的城市,城市是大的家。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家的感覺。”就像他提出的“400個盒子”的未來居住概念時,他形象地把其比作是“立體胡同”。“這種有著‘胡同感覺的高樓可以讓不同功用的小空間像盒子一樣,隨時移動,重新組合,把胡同里有趣的開放式居住功能放大化。這種共享社區的模式,既有老城區的邏輯,又有未來的立體感,可以說是傳統與未來融合的典范。”青山說道。
采訪的過程中,我們原本想拋開工作談一下生活中的他都喜歡做些什么?青山笑了笑,說道:“說實在的,我的生活里幾乎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沒有工作以外的時間了。所以也沒有特別喜歡的休閑方式。但是建筑家的工作好的一面是工作出差的時候可能會去各種有趣的地方。比如:鄉下的山里、沙漠、海邊和地方城市,或者少數民族村莊等。有一半工作一半旅行的感覺。”
不過談到印象深刻的旅行時,他又興致勃勃起來,“我上大學的時候中途休學了一年去旅行。”一個背包、一個人、用了一年時間,青山周平走遍了25個國家。乘坐公共交通,住最便宜的旅館。從亞洲,到非洲,再到歐洲……這趟旅程豐富了青山周平的經歷也打開他看待世界的新視角。“因為自然環境是那樣,所以人會選擇這樣去生活。”生活與自然共生,人類最自然的欲望往往最能滿足需求。青山周平喜歡觀察且善于生活,身邊的貓、擦肩而過的路人,還有下雨天積水處的幾塊紅磚……在他看來,生活每一處都蘊含了人們對生活舒適度的選擇。
我嘗試著問青山,如果不做建筑設計師,你想做什么?他思考了片刻,說道:“科研。”他說自己很喜歡去發現一些新的事情,創造一些新的東西。“雖然做建筑很難有很大的創新,但我還是想去努力嘗試。”說這些話的時候,雖然他語言簡短,但卻毫不猶豫。
我想,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大抵都會有些信念或理想作為支撐,它會幫你學會取舍,或許會幫你從迷茫的同齡人中稍微分離出來,成全你“把大多數時間浪費在喜歡的事情上”。那些有理想的人,似乎都自帶光環,能在人海中一眼就被認出,也能在別人都走陽關道時,無怨無悔地走著自己的獨木橋。
《時尚北京》:您對“家”的理解是什么?您心中“未來的理想之家”是什么樣?
青山周平:家的概念一直在變化的,一直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對于我來講,家是和城市結合的。以前,家和城市的概念是分離的,比如說住宅樓有各種圍擋。我們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跟外面城市是分離開的。我現在住在北京胡同里,胡同的特點就是家和城市是一體的,家是小的城市,城市是大的家,這樣的一個感覺。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家的感覺。
《時尚北京》:您覺得中國和日本的市場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青山周平:日本的人口密度特別高,所以公共空間也不會特別大,在15年之前美術館、博物館這些大的建筑物就已經落成了,但是中國不是,中國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候,機會多,在中國我基本沒有做過小規模的建筑項目,可供設計師發揮的余地更大。
《時尚北京》:您平時的工作習慣是什么樣的?
青山周平:主要特征之一是我在做設計的時候,可能要先做很多模型。如果頭腦中浮現不出方案具體的創意時,先不去想太多,去試著做很多簡單模型。然后,通過觀察做模型的過程,大腦中會浮現出大概的空間設計方案,再慢慢匯聚成具體的形態。總的來說,我感覺與其說設計的創意是自己頭腦中思考出來的,還不如說是從自己與自己做的模型對話當中慢慢產生的。
《時尚北京》:最喜歡中國哪個城市?為什么?
青山周平:我當然最喜歡北京。因為我在北京已經居住了十多年,除了老家廣島以外是居住時間最長的城市。雖然有很多交通堵塞和空氣污染等等問題,但是我還是對北京有著特別的感情。北京和很多日本的城市不同。日本很多的城市由經濟原理而形成、對于城市空間構成的規劃不明確,而北京因為政治規定的原因是規劃嚴格的城市。上海和日本非常相似,北京卻有著完全不同氛圍。這也是我覺得北京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吧!
《時尚北京》:在建筑設計領域您有偶像嗎?
青山周平:巴克敏斯特·富勒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建筑家。身為建筑家的他,思考的寬度是從細小節點到全球規模,我經常被他這樣的寬度與深度所壓倒。
《時尚北京》:對于剛剛加入設計領域的年輕設計師您有什么建議?
青山周平:我認為應該實際體驗大量優秀的空間。有名的建筑、舒適的場所、有魅力的城市,不知為何會有恬靜感的室內空間等等。去體驗這種良好空間,并去思考為什么這個空間比鉸不錯,然后自己去找答案,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