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梅
(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路溪學校 廣東 惠州 516000)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身心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樂于探究呢?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在課堂上,師生間應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營造親切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爭辯、大膽探索。例如,在學習《窮人》一課時,我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在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同學們在讀中通過思索,提出許多見解:有的說,我懂得了課文用“窮人”做題目的含義,并且知道了課文不僅僅雖寫“窮人”的“窮”,它還寫了“窮人”之間互相幫助的事情;有的說,課文描寫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動一段,寫得非常精彩,集中表現了桑娜淳樸善良的品質。……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各有各的思路。我讓他們暢所欲言,使他們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自主學習,發展思維。
團結合作,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在學習上努力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既有利于促進他們的學習,又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先把全班同學分成7個小組,每6人一組,每小組選一個較有組織能力且成績較好的同學當小組長。圍繞著閱讀提示,每小組的同學進行自主學習。接著,小組內交流學習情況。由小組長組織組員交流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然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疑難問題,如果小組內經過討論后還有解決不了的地方,再由老師引導全體學生一起來解答。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學生積極思維,樂于探究,老師就必須善于引導,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多為學生提供應用實踐的機會,鼓勵他們多動腦、動口、動手,自學自悟,積極探索。
在語文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學,這樣有利于促使他們去思考、去探究,從而養成勤動腦的習慣。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看看能讀懂什么,能發現什么,有什么疑問,怎樣去解決。或者,有些課文,老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在讀中思考,從而解決了問題,弄懂了課文。在學課文之前,我先讓學生查工具書,學會課文的生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質疑,帶著這些疑難問題,老師引導他們一起去探究課文,共同討論,發表見解,挖掘課文的知識點。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課前我向學生提出問題:“貫穿全文的是哪一個成語?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課前自學,上課時又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中解決了以上問題:“神機妙算”貫穿全文。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1)準備充分;(2)熟悉氣象:(3)知悉對方:(4)布置周密。知道諸葛亮是個具有聰明才智、神機妙算的人。同學們通過自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掌握了文中許多知識,然后再進一步理解課文,這樣獲得的知識既全面又牢固。
有些課文的“思考練習”就體現了學習的重點,如何引導學生認真地完成課后的“思考練習”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窮人》的“思考練習”第二題“從課文中提出幾個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此題的設計意圖是使閱讀更加自主,體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題中采取舉例的方式提出問題:“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丈夫受的了,為什么還要把鄰居的孩子抱過來?”目的是啟發學生再提出其他問題。這時,老師就要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提一些有一定思考、討論價值的問題。這樣,學生經過老師的提點,小組的合作討論,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桑娜為什么認為挨丈夫揍是自作自受,甚至認為揍一頓也好?漁夫聽說西蒙死了,留下兩個孩子,為什么臉變得嚴肅、憂慮?在討論中,學生聯系上下文,終于體會到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語文課堂教學,應多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給他們探究的機會,多給他們切實具體的引導。因此,我認為,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樂于探究,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