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萍
(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中心小學,浙江 東陽 322100)
前言:在新時代的小學思品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求越來越高。而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如今學生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漸漸不加以重視,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這種情況并不利于學生的素質發展和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這就要求思品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對于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通過相關的調查與訪談,我們發現教師在思品課堂中涉及到傳統文化的問題往往是一帶而過不得意時才會提起,而且主要是強調與考試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如果與考試內容無關則基本會忽視。在上文中也提到了一年級的教材,部分有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大多數還是教導學生如何融入到學校以及班級群體之中的,還有一些安全知識內容,主要教導學生生命安全問題,涉及到傳統文化內容板塊的教材是非常少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重新認識教材,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以及想象聯系能力,從教材之中挖掘新的元素,挖掘出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帶領孩子重新認識教材[1]。
例如,學習《過新年》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利用這部分內容來向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年”的來歷,在這個課堂中,可以讓學生積極發言,分別講一講自己家中過年的習俗,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然后,我給學生講一講南方北方過年習俗的不同,以及“年”的來歷,告訴學生為什么過年的時候要貼對子、貼福字,為什么要放鞭炮,以問題的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這一課堂就是我們深入挖掘教材,傳承傳統文化的表現,從教材中挖掘新的元素,深入的引申課外知識,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上的知識,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產生對我們國家悠久文化的自豪感。
小學思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如何去與學生進行互動,如何更好的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精心設計各種問題情境,從而建立起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形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參與其中”的學習模式,這樣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的教學中積極發言、交流、動手實踐,感受文化魅力,從而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學習效果[2]。
小學生都是喜歡聽故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時不時融入傳統文化故事,通過問答形式,與學生構建起故事情境,和學生探討故事中的內容,從而在學生興趣飽滿的情況下潛移默化的輸送傳統文化的真諦。那么如何構建情境呢?教師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情緒表達,讓自己在講課過程中,變成一個表演者,一位演講者,在講述故事時,充分揮灑自己的演講能力,將自己對于故事內容充分的情緒表達, 從而去感染學生,使得學生被帶入到故事中來,由此創造出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知識的機會的同時,也提高了思品的教學效率,一舉兩得。例如,我給學生講過“塞翁失馬”的故事,教師可以將文章轉化為一篇白話故事,既使學生更能夠接受文章的內容,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涵義的同時,充分的將自己的情緒融入進去,塞翁失馬時的淡然,兒子摔斷退時的沉著融入到演講中來,讓學生充分的被感染,從而創建起教師與學生的情境中,從而產生共鳴,此時教師借機將我國樂觀等優秀傳統文化傳達給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班的學生是小學階段,學生本身身心發展處在前運算階段,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對一些形象具體的事物認知起來較為方便,對于抽象的理論可能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實際的具體形象聯系起來,讓孩子們在教學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課堂中,我會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此階段的學生往往喜歡一些動畫片等,我就利用這一特點,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播放一些動畫片,《新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這部動畫片是我國優秀動畫片系列之一,傳播了許多正能量,其中有許多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片段。
這部動畫片中有許多關于節日的片段,例如,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過端午節、春節等節日,小頭爸爸給大頭兒子講關于端午節的故事是愛國詩人,屈原為了與國家共進退投身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每到5月5日的時候到江上投粽子、劃龍舟,慢慢的形成了“端午節”。在思品課堂中播放動畫片,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連課堂上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都認真的觀看動畫片,學生能夠通過動畫片中的內容來學習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