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榮富
(貴州省平塘縣西關中學,貴州 平塘 558300)
對比教學方法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方法,這里所說的對比手法,不是指文本中的文學表現手法,而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選取文本中和文本外的素材,進行綜合對比,以達到求同或求異的目的,突出文章的主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我們知道,學生的好奇心是比較濃重的,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對教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比教學就是要注重過程,探究結果,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月豐富,但是因為學生在年齡,閱歷,見識,興趣,環境上差異,學生獲取的信息是片面的,混亂的,模糊的,沒有針對性,系統性,典型性。因此,我們教師就要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準備相關的材料,通過對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當代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汲取,往往和個人當時的興趣和心情有關,把知識作為提升個人能力的途徑的高度的學生往往很少。如果我們每天都只去教育學生說“知識改變命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等大道理,學生是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的。因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講道理,而是要根據課文情況,選取適當的素材,引導學生主動的去認識,思考,從而得到相應的知識。
教材中我們認為經典的文質兼美的文質如果放在二三十年前的教材中,我們老師只要稍加引導,就可能完全感動當時的學生,比如《臺階》這篇小說,它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非常符合實際,因為學生能夠感同身受。而如今的時代不一樣了,中國社會正在為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品德教育的嚴重滯后付出代價。[1]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學生的價值觀已經發生了嚴重扭曲,網絡文化的充斥,已經影響了學生對經典的學習興趣。現在的學生過分強調個性發展,但過分的個性發展,已經讓部分學生絲毫不懂得尊重他人,絲毫不顧及社會公德,不敬畏傳統價值,不理會只需規則,凡此種種,使得學生已經與經典形成了代溝,不愿關注經典。
鑒于以上的原因,對比教學法在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上是有一定的價值的。首先,對比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對比教學雖然要求結果,但更注重對過程的體驗,因此只要選取了適當的素材,并加以分析引導,完全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次,由于素材是經過教師提取加工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典型性和系統性,避免了素材的空乏,避免了大道理的灌輸和填鴨式的教學。第三,在選取素材方面,教師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可以做到時空的呼喚,既能聯系經典,又能結合實際,在師生溝通上就能找到了共同話題,在進行探究學習的時候,就不存在代溝的問題了,至少減少了因為代溝帶來的阻力。最后,能夠讓學生從直觀的認識盡快的提升到理性的認識,完成學生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推理能力。
所以,對比教學法的運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1.求同比較——求同比較 這是將相同的知識,或性質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塊加以比較,使學員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2.求異比較——求異比較 事物之間存在著差異,這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世上沒有兩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一見解早已得到人們的認同。而教練員的責任,就在于引導學員將這種差異揭示出來。在教學實踐 中,求異比較是大量的、經常的、廣泛的,其使用頻率遠遠超過求同比較。一是不同事物的對比;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的對比。
3.相似比較——相似比較 從思維形式看,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分屬于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而相似比較則介乎二者之間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似與不似之間找出事物的細微差別,的確有相當難度。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成功的相似比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員的智力,同時也顯示出教師高超的教學水平。把一些模棱兩可的東西辨析清楚了,學生掌握知識就更加準確了。
以上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感悟,雖然還有很多思考不周到的地方。在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涌現了許多優秀的教育專家,如王君,李鎮西等,他們豐富的教學理念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傳道授業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探討先進的教學理念的路途中,我們應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精神,豐富我們的教育教法,為我們的語文教學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