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霞
(江西省余干縣古埠小學,江西 余干 335100)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簡稱學科滲透)是指在學校各學科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傳授學生知識、技能,發展他們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積極措施。 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有明確規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同時,也指出了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那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各學科教學,無論是社會科學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還是藝術體育類課程,盡管它們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換的認知內容,但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資源。比如語文學科里的《荷花》、《桂林山水》、《林海》等課文就可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感;《挑山工》、《我的戰友邱少云》、《群鳥學藝》等課文可進行不怕困難、錘煉意志的教育;《小木船》、《會搖尾巴的狼》、《一個蘋果》等課文可進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鐵罐》、《雷鋒日記二則》等課文可進行自我意識方面的教育。美術、音樂學科可以冶性情,提高審美感。數學學科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團結合作等品德。地理學科整個教材體系從了解家鄉開始,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人口、資源等自然狀況,經濟、文化等人文狀況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進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責任感,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與祖國的繁榮緊密聯系起來,又使他們懂得了尊重自然、關愛環境,遵循客觀規律,促進人地和諧共生的道理。
教學過程也可以稱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部滲透。教學過程涉及課堂秩序的建立、課堂活動組織與反饋、課堂中的表揚與懲罰、課堂中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等諸多方面。無數的教育實踐已證實,教師在課堂上如何使用以及能否正確使用獎勵與懲罰手段、教師能否使用恰當的策略處理學生的課堂行為問題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古人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在學生眼里,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因此,教師應在正確的學生觀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有關原理和知識,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關注學生點滴的進步,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表揚與鼓勵。要尊重、理解、鼓勵學生,以此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各種心理品質才會在其自我積極參與中產生和形成,才能通過自身的活動、實踐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
綜上所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老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有良好師德修養,樂于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動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再者要求老師必須吃透教材,準確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間潛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對學生不失時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還要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知識及靈活的組織教學的技能,教法手段應多樣性,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