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杭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烏嶼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意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送別詩蘊含許多典型的送別意象,如何讓送別意象扎根學生心靈,汲取傳統送別文化的精華?筆者試以北師大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教學為例,對此進行淺析。
經過幾年的學習,六年級學生積累了不少古典詩歌,已具備一定的自讀自悟能力和文化底蘊,但《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準確把握和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本詩中“雨”“柳”和“酒”三個代表送別文化的意象成了學生感知和體味詩歌的攔路虎,使他們難以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影響其領悟詩歌的語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送元二使安西》是古代送別詩中意蘊深遠、膾炙人口的名篇,基于課標要求,教學此詩,教師要引領學生揣摩“雨”“柳”和“酒”意象的情味,從而理解詩歌內容,想象送別情境、體味送別文化,感悟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雨是古代詩人寫詩時最常使用的重要題材和藝術意象之一,以獨有的形態象征著離別的纏綿眷戀。在探究雨意象時,筆者引導學生經過“尋象”—“觀象”—“推象”三個過程,從而理解了詩人善于借雨造境,蘊含了綿綿別意。
(1)“尋象”:尋覓句眼的所在。句眼,顧名思義就是句子的眼睛、詩句的關鍵詞,句中最為精妙傳神的一個字。如果教師能抓住句眼展開教學,就能映照作者的寫作意圖,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對感悟詩歌意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學首句詩時,筆者通過指導學生巧用慧眼“尋象”,發現了“雨”就是首句的關鍵句眼。
(2)“觀象”:破譯句眼的密碼。在“尋象”之后,筆者緊扣句眼,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的直觀手段,模擬再現送別的時間、地點和“渭城小雨濕潤輕塵”的情景,營造王維與元二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朝雨浥輕塵”這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學生不但從“朝雨”理解了送別的時間和節令,還能根據“浥輕塵”把準微雨的特征,為他們深入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奠定情境基礎。
(3)“推象”:穿越句眼的屏障。筆者借助富有啟發性的教學語言,適時、適度地進行描述、渲染,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從中推演出詩中雨之“象”:雨雖是自然界中的尋常之物,但在臨別之際,這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仿佛是上蒼之淚,詩人送別好友本來就滿心不舍,更何況又恰逢這場淅瀝的小雨,自然而然激起詩人情感的波瀾。此時,學生已漸漸進入詩歌描繪的情景,初步理解、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的送別文化,情感得到了熏陶,素養得到了提升。
柳是送別詩中常見而又典型的意象,它常常象征戚戚離愁,渲染悠悠別韻。詩人王維非常重視送別意象的傳承與營造,臨別依依,詩人目睹柳葉青青,于是寫下了“客舍青青柳色新”名句。此句教學應當重視引導學生深入揣摩詩中的“柳”意象,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1)鏈接古俗,共享文化。教學中,筆者設下疑問:“當春回渭城,這里景物繁多,詩人為什么特意寫到‘柳’呢?”圍繞這個問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再反饋匯報。當學生談到“柳”與“留”諧音,表達詩人與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時,筆者及時肯定他們認真思考、善于發現;當學生談到他從課外資料了解到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時,筆者贊揚他這種學習方法好,盛情邀請他講述“折柳贈別”古俗。看到學生個個聽得饒有興趣,思緒跨越千年時空,徜徉在故事情境中,筆者心里暗喜,因為他們已經理解了詩人是借“柳”抒發挽留元二之意。
(2)以詩引詩,拓展學習。為了加深學生了解古人作詩以柳傳遞惜別的情感,筆者趁熱打鐵,利用課件出示《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孟郊《古離別》中的“楊柳織別愁,千條萬條絲”,魚玄機《折楊柳》中的“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這些關于帶有“柳”的古代經典送別詩句,經過反復默讀和教師引讀、點撥,細心的學生發現了這三句詩都出現了柳樹這種相同的景物,從而領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那就是離別。
拓展完畢,筆者引用名句“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總結出詩人王維不僅僅是在寫景,顯然,詩中的柳樹已成為王維心情的代言人,道出了王維想留下朋友、與元二難分難離的心情。學生在反復誦讀吟味前兩句詩中,神會心融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童心得到浸潤,心靈獲得涵養,于無痕處悠然悟得古代的送別文化,助推其對送別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酒文化是中華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折柳贈別”的柳文化相比,酒文化起源更早、覆蓋面更廣,更帶有普遍性。歷朝歷代詩人常常借酒傳情,無論是借酒增樂,還是借酒解憂,無論是借酒餞別,抑或是借酒感傷,都賦予酒意象豐富的人生情感和審美內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詩人王維寄情于酒,意蘊深厚,表面寫詩人頻頻舉杯勸酒,實則抒寫詩人強烈而又真摯的惜別之情。
在教學此句時,筆者引導學生先品讀李白《月下獨酌》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等含“酒”的詩句;接著對這三句詩的“酒”意象進行解讀,學生不僅仿佛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飲酒畫面,還分別從中品味出李白飲酒時的孤寂難遣、杜甫的欣喜若狂以及歐陽修與友人的心連心;然后筆者以“好友元二離別在即,此時王維頻舉杯話離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該是一杯怎樣的酒”為引語,學生情感受到激發,對此句“酒”意象進行多元解讀:“這是一杯盛滿友誼的酒”“這是一杯夾雜傷感的酒”“這也是一杯滿懷祝福的酒”……最后,筆者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激情滿懷地反復吟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促使學生感悟“酒”包含的真摯情誼,體會詩的意境,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送別文化。
語文課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各領域。” 實踐證明,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中的“雨”“柳”和“酒”這些送別意象,學生領略并體味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精髓,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還豐盈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他們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