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亞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城東實驗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小學語文教師既要重視課堂教學,也應重視課外活動對語文學習的補充與拓展。教師應確保學生在課堂集中精力學習基礎知識,同時,應通過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發現語文學習有趣的一面,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語文課外活動的高效進行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教師應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從教學需要出發,將語文知識與活動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偏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講授,通常情況下,學生是在重復記憶中掌握基礎知識的,其過程具有一定枯燥性。而小學生喜歡新鮮事物,安靜的課堂學習不符合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學生也難以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發現,有的語文教師對課外活動存在偏見,認為課外活動是學生脫離課堂、笑鬧玩耍的活動。實際上,課外活動恰恰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它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為課堂所學知識提供了實踐與運用的環境[1]。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重視課外活動,通過合理組織與引導,讓學生積極參與,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畫陽桃》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畫畫,把一個陽桃放在講臺上,然后讓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陽桃的形態畫出來。在實踐活動后,學生發現自己所畫的“陽桃”與其他同學不同,經過對比和分析,學生很快明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事物會得到不同的觀察結果。有了實踐活動的經歷,在學習《畫陽桃》這篇課文時,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而且學習熱情高漲。因此,開展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了解生活哲理、積累生活經驗,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學習內容。
課外活動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閱讀就是其中之一,它豐富了課外活動的內涵,而且有助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主動了解相關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指導、課本的研讀,而應從多個方面攝取知識,教師應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學生能夠增長生活經驗,了解文學大家的思想,而且能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成長。通過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延伸到生活中,其文學素養也不斷提升。因此,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閱讀,讓閱讀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讓閱讀活動豐富學生生活。
例如,教學《寓言兩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觀看更多的寓言故事,讓他們從對寓言哲理的感悟中了解做人的準則和生活的經驗。寓言故事往往篇幅較小、人物刻畫鮮明,動物形象也十分有趣,其講述的道理通俗易懂且與故事契合度較高,因此,學生在閱讀寓言故事時不會將其當成一項任務,而是作為輕松的娛樂活動,使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課外活動的有效開展要做到充分互動,教師應意識到學生獨立進行的課外活動不能發揮出其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而互動能夠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踐與運用。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積極互動,通過合作學習豐富課外活動。學生在小學階段更渴望與同伴親密交流,教師不妨在班級中開展興趣小組,讓學生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愛好與特長[2]。
例如,口語表達能力較強且對演講感興趣的學生,教師應組織其成立演講與辯論小組,引導學生形成緊密的邏輯思維及臨危不懼、娓娓道來的演講風范,提升學生的漢語交流能力;對于喜歡閱讀的學生,教師應組織其參加閱讀小組,學生在小組中交流閱讀心得,分享閱讀體驗,交換閱讀書目,互相提高、共同進步;對于書法造詣較高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其參加書法小組,并鼓勵學生在課外參與書法作品展覽等。在興趣小組的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課外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小學生活潑好動、向往自由,單一的語文活動往往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個性,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感,此時,注重語文活動的多元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從學科特點出發,開展不同形式的語文活動,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積極性,如通過寫字比賽對學生生字、生詞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偏旁、部首、讀音以及詞語的含義、用法。
此外,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培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愛國志士的偉大事跡,感受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這樣既能夠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習難度,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語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字多是關于生活的文字描述。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基本上是通過課本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學習范圍較為狹窄,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感覺困難重重,無法把握語文學習的關鍵。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把握住“生活”這一關鍵點,學習難度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在開展課外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將生活與語文學習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實際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3]。
例如,教學《小池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本,回歸生活,觀察最真實的“池塘”,以真實的情境幫助學生體會作者在用詞方面的獨到之處。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小片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池塘”的景象,在描繪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課外活動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正視課外活動,并將其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和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