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霞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城東實驗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互動與交往,沒有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教學本身也就無從談起。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的學科,作為日常交際工具,其價值體現在溝通互動中;而作為一種精神載體,互動也體現了人文情懷。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以及情感認知基礎,他們能夠根據語文知識基礎發現并提出互動問題,需要在與教師的交流中印證觀點,提升自信[1]。因此,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互動的必然性,為師生互動構建有效的方式。但是,從目前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師生互動中的問題依舊是教學研究的重點。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1)學生個體在互動中機會不均等,由于課堂互動與個體知識儲備存在著直接聯系,因此,優等生在互動發言方面占據一定優勢,久而久之,“學困生”就會被排除到互動之外,造成了其課堂參與不足,這不僅會影響課堂互動的均等發展,還會導致課程教學效果陷入兩極分化的誤區;(2)互動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空間不足,雖然新課程改革中反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在師生互動中許多學生依然依賴教師的講解與引導,缺乏自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且在合作探究方面缺乏有效管理,導致合作探究過程松散、無序,影響了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3)互動內容與互動方式不協調,存在形式化傾向,一些教師對課堂互動缺乏深刻認識,他們之所以展開互動,是為了迎合課程改革的需要,而有些課堂中出現了一些根本不必要的互動環節,導致互動過程與實際教學要求不符,影響了師生互動的實際效果;(4)互動中語言激勵效果不明顯,四年級小學生的自尊心較強,他們希望在互動中獲得教師的認可,但是一些教師在課堂互動中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知識的傳遞與講解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發展,在語言溝通上平板、僵化,缺乏適當的言語激勵,降低了學生互動學習的成就感,影響了學生參與互動的內在動力。
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優化師生互動過程需要科學的教學理念指導。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師加強與同行的溝通,通過集體備課、參加研討會等方式深化對新課程改革內容的分析,并汲取其他教師在師生互動方面的有效經驗,為我所用,轉變課堂互動溝通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師生互動的核心,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結合四年級小學生的客觀實際,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設計教學互動內容與方式,為學生提供均等的課堂參與機會,以保證教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師生互動不是一種花哨的裝飾,而是一種具有巨大實用價值的教學方式,因此,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切實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師生互動,避免陷入形式化誤區[2]。例如,在《九寨溝》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開展師生互動,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九寨溝如畫的風景,并用語言激勵學生談談對九寨溝的印象;其次,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設計初讀感知環節,實現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交流,形成對文章的初步理解;最后,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品讀與感悟,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啟發表達對文字的理解與想象,進而提高文本閱讀效果。
師生關系是師生互動的基礎,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打破師生在身份上的隔閡,讓學生產生主動參與、配合的熱情,并在師生互動中共同提高;相反,緊張、僵化的師生關系會加深師生之間的鴻溝,讓學生產生畏懼、抵觸、厭煩等不良情緒,并在課堂上呈現“失語”狀態,削弱了教學相長的效果。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四年級學生情感發展實際,搭建情感溝通橋梁。例如,在《老師,你好》的文本閱讀中,教師可以以文章為契機,展開平等師生對話,用文字、圖畫、語言等不同形式表達各自想對對方說的話,并在課堂中進行溝通,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為課堂互動奠定感情基礎。
語言是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并在人際溝通中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語言的藝術性,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傳遞出準確的互動信息。語言激勵是師生互動中語言藝術的重要體現,當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質疑、勇于表達自我觀點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語言激勵,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行為加以表揚,并鼓勵學生以此為榜樣,在班級建立濃厚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合作溝通陷入困境時,教師不僅要給予言語安慰,還應抓住問題的關鍵給予點撥,讓學生能夠突破思考困境,提高學習效率。當然,語言激勵要注意分寸,避免盲目表揚,過猶不及,讓學生在語言溝通中不僅能夠獲得成就感,更能夠獲得反思與自省的機會。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獲得教學反饋,推動教學改進的必要環節。在傳統教學評價中,教師將成績作為主要關注點,忽視課堂中師生互動效果,忽視了互動與教學的關系。針對于此,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重新構建教學評價機制。例如,在《珍珠鳥》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應對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效果做出評價,還應根據合作學習過程對師生交流進行分析,進而與學生共同探討信賴在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中的作用,激發學生愛護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這樣的教學評價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對學生提出要求,融合師生互動過程,對教學效果做出綜合評價。
總之,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意識、互動方式、互動內容均會影響互動效果[3]。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是就四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出發,師生在互動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針對此,教師作為教學主導應積極調整教學策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重新構建互動內容與互動方式,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在更加開放、自主的環境中展開有效互動,從而提高教學改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