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jīng)接受自己生活在兩個國家兩種文化之間的事實,覺得可以寫出我的特殊的視角能帶給我的東西。”當旅加多年的張翎終于開始以敏銳的視角和精致的文字講述當下的“中國故事”,這位作家直言,“這是對我自己的一次突破,我面前打開了一條新路。”張翎在日前接受采訪時,特別提及《死著》,她表示,“這是我去國離鄉(xiāng)這么多年第一次直面中國當下生活,雖然近些年經(jīng)常回國,對當下現(xiàn)實多有了解,但是依然十分忐忑,中國的巨變中,我不是親歷者,只是觀察者。”然而她終于創(chuàng)作了《死著》,“通過書寫《死著》,我作為作家有飛躍性的領悟,即使我不是親歷者,但在文學作品里旁觀者的立場也是可以呈現(xiàn)的,對中國當下這么豐富的生活而言,用多個角度體現(xiàn)它,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張翎坦承,這種書寫并非易事,當今中國的一切都高速而繁華,“‘當下’其實最難看清楚,因為一切塵埃未定。”張翎透露,自己近期在收集當年“飛虎隊”的相關資料,或許下一部作品將與之相關。一直以來,張翎在作品中對于生命的痛苦與災難從未閃躲,然而在對這一切的凝視之外,張翎又總是會為一切的苦難留下一線光,所有看似冷靜的凝視中,暗涌著悲憫,對此,她直言,“如果真的所有的路都將通往死路,生存就會失去所有的意義。我還是對人性一直寄予著明知渺茫的希望的。”
賈平凹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文學的普遍性就同文明的軸心化一樣,它的外化就是文明的擔綱者,這樣來看我們當下的作品并沒有影響別的國家的寫作,我們對于世界文學還處于特殊性階段。這就需要我們一是竭力增強自己的能量,提高自己的力量,以適應全世界的文學環(huán)境,二是超越地域、國家和民族,建立世界視野的想象力,以便安頓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對于現(xiàn)今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政治學家、經(jīng)濟學家們、社會學家們都發(fā)表了很多的言論,他們認為雖然中國還沒有在世界上處于中心的定位,但世界原有的秩序在失衡,在重新組合,中國在這個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這種判斷是對的,那么可以說真實、準確地寫出中國現(xiàn)實社會、寫出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也就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之所以在這里強調(diào)真實與準確兩個詞,是我們要警惕當下寫作中迎合的東西,這種迎合有時是有意的,投機性的,有時候是不自覺的、引誘的和裹挾的。比如說迎合偏激、迎合娛樂消費等等。
日前閉幕的第七十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劉慈欣攜榮獲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雨果獎的《三體》德文版亮相,劉慈欣在接受專訪時稱:“中國的科幻文學還處于一種很初步、規(guī)模很小的狀態(tài),長期從事科幻寫作的作家群體也很小,同時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劉慈欣坦言,中國科幻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而制約其走出去的一大因素則是缺少優(yōu)秀的譯者,“中國的主流文學、現(xiàn)實主義文學比科幻小說還要難翻譯,因為科幻小說大部分名詞就是從英語翻譯來的,譯回去容易。而主流文學,像莫言的書就很難了。”談及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劉慈欣坦言,自己很少出國,平時就是“在家寫作,看書”。與《法蘭克福匯報》記者迪特馬爾·達特(Dietmar Dath)對話時,劉慈欣透露,“我夢想寫一部《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的科幻小說,從上層到下層,描述一幅恢弘的社會畫面和未來史,包括每一個小人物和社會圖景,組合成一條歷史長河。這是我一直想寫的。”劉慈欣說,這樣的鴻篇巨著很難完成,而即便真的寫出來,“是否還有人愿意看也是一個疑問”。《三體》中對于文明間的沖突進行了悲觀的預設,但劉慈欣最后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對人性還是樂觀的:“現(xiàn)在看來,戰(zhàn)爭發(fā)生的可能性越來越遙遠了,這說明人類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傾向于用戰(zhàn)爭以外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進步。”
詩人于堅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不否認我是一個有野心的詩人。這種野心不過是,“成為一個古典的”。古典詩人都是祖國詩人,我是一個祖國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些真理來自祖國,來自黃金時代。我的野心是重返失去的寫作傳統(tǒng)。每個時代的詩人都有這種重返,“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李白),“再使風俗淳”(杜甫)。黃金時代在我這個時代已經(jīng)失落,我想通過我的寫作重返那些偉大的黃金時代。最近100年,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黃金時代,我們只想和傳統(tǒng)劃清界限。當我們被現(xiàn)代主義運送到一個彼岸的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我們失落了什么,什么是真正的黃金時代。我內(nèi)心有種巨大的失落感。如果你不置身在廢墟中,你就看不見荒野,你只有在廢墟里面你才能夠看見荒野,才知道何謂“禮失而求諸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