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江蘇省啟東市第一中學,江蘇啟東 226200)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繼承這種優秀的文化,并使之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擔當著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師應該通過以下幾點在語文學習中傳播傳統文化知識。
除了學習語文課本上的知識以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文章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言文。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外閱讀一些儒家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很多都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學習文學精髓,保護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1]。
《論語》中有一句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樂學”是學生能否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經常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經典作品,讓學生領悟經典著作的真諦,并在其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多元文化的機會,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讓學生了解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厚;感受唐詩宋詞中的文化底蘊及唐宋時期的民俗風情;了解邊塞詩人的愛國思想等。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陣地。因此,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課程教學。為了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創新,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一來,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師要懂得將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例如,古代文學作品中一般都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在課堂中結合古代文學作品,就可以達到滲透傳統文化的目的,如《師說》《勸學》可以讓學生領略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以及當時的文化知識;《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向學生展示了獨特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文化。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延續到今天,具有深遠的價值。在語文課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教材講解,還應走出課堂,將理論文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傳統文化只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才能體現出這種教學方式的真正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自己所學知識,正確地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生活聯系到一起,并用傳統文化知識去監督自己的行為[2]。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還應帶領學生將傳統文化知識回歸課本,找出最本質的知識源頭,將拓展知識運用于日常學習之中,讓傳統文化與課本內容達到真正的融合,讓學生將兩者融會貫通,從而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論語》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只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閱讀的內容,并且無法將知識正確運用;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刻苦讀書鉆研,就會一無所獲。這句話闡述了學習和思考之間的辯證關系,也為我們講明了學習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關系。
《論語》中還有一句話:“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孔子在教育他的學生子路,教給他如何正確地看待事物。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實事求是,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才能為自己所用。也正如《論語》中的這兩句話所言,只有將生活與學習相結合,實事求是,才能領悟語文知識與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相結合的真諦。教師更要用這種觀點去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方法將課本知識與傳統知識相結合,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讓學生們真正地從傳統文化中吸取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們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學生們的人文素養。教師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之“根”,讓其在語文教學中得以運用,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思想。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可以在民族精神的海洋中得以遠航,傳統文化也只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才可以保持生命力,一直流傳下去。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語文教師不僅要學會創新,還要懂得如何將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領悟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日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今后的思維拓展以及未來的學習都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