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勤
(江蘇省海門市三廠初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是美術教育的教學目標[1]。筆者就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展開了探究活動,希望實現美術教學的最優化。
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深入理解畫作,再從作品中找到精華之處,可以采取“知人論畫”的方法。“知人論畫”是通過了解作品的作者,再去理解畫作,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理解畫作的效率。面對繁雜的“人”和“畫”,首先應考慮選擇那些對解讀畫作起重大作用的內容,建立“人”與“畫”的內外關聯,為審美服務。以梵高的作品為例,梵高的作品中傾注了作者濃厚的感情,學生在感悟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探討作者用何種方法將感情揉入作品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聆聽作者的內心獨白,感悟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探尋作者對生活的領悟、情感的宣泄、生命的凝聚,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吸收作者所表達的健康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預設“問題情景”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景中,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筆者認為,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首先考慮新課程的鋪墊問題;其次考慮美術知識的邏輯化問題;最后考慮美術知識的應用問題,形成結構性問題組。教師在為學生預設問題解決的情景時,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探索式學習。
“知人論畫”是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與畫作對話。
(1)教師引導學生由藝術符號幻化藝術形象。藝術符號能夠喚起觀賞者的生活回憶,聯系已得經驗幻化出完整的藝術形象,并獲得深入的藝術美感。筆者認為,要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首先應該調動學生的過往經驗,讓學生感悟畫作中的形象美感。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對作品的藝術語言進行推敲,根據欣賞對象的多樣性特征,使評價語言更符合作者的思維方式。教師要訓練學生對作品的推敲揣摩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審美想象的擴散性。
(2)教師引導學生由事物表象摸索內在情志。美術作品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渲染意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賞析中由事物表象摸索內在情志,幫助學生在掌握藝術符號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想象力,實現三個突破:第一,將藝術符號上的“景物”化為心目中具體形象化的“景物”;第二,由具體形象化的“景物”虛化成一種藝術境界;第三,進一步從藝術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在情志,更準確地解讀作品。
想象力以表象為基礎。美術作品往往取材于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匱乏,與一些藝術作品存在時空差別矛盾。要解決這對矛盾,筆者認為首先應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感受,不能把學生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而應當將社會生活實際引入教學之中,帶領學生走入豐富的課外世界,擁抱自然、生活和藝術,在實踐中通過觀察、學習、審美、思考積累知識,儲存感性經驗,縮短物我之間的距離,架起一座由“遷想”通向“妙用”的橋梁。
審美想象以情感為動力,情感又是審美想象的“鼓風機”,正是情感的波瀾起伏、搖曳多姿才能激起并推動審美想象活動的展開和深化。如果沒有情感作為中介和動力,想象活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審美想象的深入發展會進一步激起審美主體的情感波蕩,使感情變得更為濃烈。筆者認為要驅動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首先要引導其釀醞情感,推動想象的產生和發展。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隱含的健康情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在成長中積累豐厚的情感底蘊。有意識地移情,讓學生在想象中賦予事物生命的血肉,美化、情化事物,帶領學生走進作品所創造的藝術世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和沖動。同時,還要幫助學生修飾情感表達。
在欣賞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通過相互交流、質疑、爭辯和補充,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等方面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其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師創設情景,學生自主學習并發現問題,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質疑,在相互探究與交流中釋疑解惑。組織多元互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從而更好地激活過往經驗,將思考引向深處,邁向未知領域,達到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的目的,從中獲得更多審美感悟。
將問題梯度化,構筑鑒賞階梯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愉悅審美的機會.筆者將容易解答的問題有意識地分配給平時沉默寡言、思維滯后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他們的回答可能不完美,甚至是錯誤的,但這恰恰是極佳的教學契機,可以由此引導其他學生討論、補充,提高學生的知識思辨力,通過不斷矯正錯誤思維,引導學生思維逐步深入。例如,“對同時期不同的畫作,從人物、場景表現上有什么不同?從審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等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則讓發言積極、思維深度高的學生回答并陳述理由,讓這些學生成為其他學生的學習榜樣,提高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在賞析外國風景畫時,為了讓學生在審美中盡情想象,筆者選取一些有歧義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辯論,使學生在辯論活動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幫助學生展開審美想象。例如,筆者以《星月夜》和《雪中獵人》兩幅不同時期的風景畫代表作的藝術特點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表現形式和內容展開辯論,發表不同的觀點。
《星月夜》中畫家梵高運用旋轉而富有動感的筆觸,目的是:①為了表現月亮的明亮、閃爍;②為了表現山村的寧靜;③為了表現筆觸的動感。
《雪中獵人》中畫家勃魯蓋爾運用單純而細膩的筆觸,讓山峰、村莊盡收眼底,還運用橙色表現火焰進行抒情,目的是:①為了表現雪中的寒冷;②為了表現獵人的純樸;③為了表現遠處的溜冰,熱愛農村風景的心情等。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常把有爭議的作品作為演出內容,搭建表演舞臺,讓學生在表演中產生思維碰撞,在評點中彰顯個性,在展示中抒發個人魅力,如演繹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的角色,呈現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拉著纖繩飽經風霜的纖夫的艱難步姿。讓學生看到纖夫們的不同經歷和真實寫照,感受畫家的情感和心境,感悟成功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領悟畫作所反映的一支在苦難中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形象,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斗,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斗。
在美術教學中實現審美創造,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捂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是其中之一,如何將教學策略運用得體,是我們思考實踐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