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圓圓
(江蘇省海安縣雅周鎮王垛幼兒園,江蘇海安 226600)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深刻指出,“幼兒是通過主客體和內外因相互作用,不斷建構實現智力發展的”。積木游戲作為幼兒具身性游戲的一種,是一種典型的建構性活動,其所體現出的全面性、知識性、趣味性、差異性和實踐性等均符合幼兒精神、活動和生命的發展。
美國思想家貝洛克在《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動》一書中深刻地指出,“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1]”。從根本上說,幼兒的游戲活動是身體、環境、心智共同參與的建構、認知和學習方式。在幼兒積木游戲活動中,幼兒的整個身心都是“大腦”,幼兒手腦協同活動,這就是一種“具身認知”。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任何知識都源于動作。在幼兒積木游戲中,動作是聯系幼兒主體與積木客體的橋梁,能夠促進幼兒與積木之間發生積極的互動和聯系,對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腦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手指活動能刺激幼兒大腦神經,使之更加活躍。在積木游戲過程中,幼兒必須運用多種技能進行操作,諸如拼搭、平鋪、疊高、錯位、圍合和收攏等。這些基本技能,不僅要求幼兒大腦展開積極思維與想象,更要求幼兒具有協調、平衡和靈敏等肌肉運動能力;同時,還要求幼兒具有拿、抓、戳等精細化動手操作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積木游戲活動,對于促進幼兒動作技能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積木游戲屬于一種建構性游戲,也屬于一種結構性游戲。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材料的積木和相關的輔助設備,比如圖紙、樣品、膠帶和膠水等,促進幼兒的認知與建構。幼兒在玩耍積木游戲的過程,能夠感知到積木的數量、長度、高度、面積、體積和對稱等。盡管幼兒沒有這些概念,但積木所負載的數學特征會深深印刻在幼兒的頭腦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木能夠發展幼兒的早期數學思維,激發幼兒早期的數學想象,引領幼兒早期的數學創造,促進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
積木游戲有時候不能一個人單獨完成,而必須借助幼兒群體性的合作和互助。因此,積木游戲可以說促進了幼兒學習活動品質的社會性發展。在積木游戲活動中,幼兒要進行人際交往與合作,通過相互協商、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幼兒要正確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以便讓自我更好地得到他人的接納與認同,讓自我通過游戲更好地融入集體中。積木游戲不僅有助于開發幼兒潛能,激活幼兒本能的第六感;而且有助于幼兒在積極活動中建構和創造。
幼兒積木游戲應該秉持“強化主體發展,彰顯游戲精神”的原則。教師要鼓勵幼兒根據自己興趣、愛好而形成大膽創意,鼓勵幼兒與積木材料、與積木活動氛圍、與他人進行積極互動,讓幼兒在積木游戲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根植于身體活動,是被身體作用于世界活動所塑造出來的。在幼兒積木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積木實物、拼搭圖和效果圖等,為幼兒創設游戲情境場,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引發幼兒具身認知,讓幼兒對游戲活動進行提煉、概括、小結、建構與創造。
比如,教師可以以“積木”為媒介,改變積木的呈現方式、塊數、顏色和大小等。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幼兒深度思考:拿走的哪些積木可以用其他的積木代替?大積木調整為小積木,對整個搭建過程有怎樣的影響?固定積木的塊數、種類等,可以搭建出哪些不同造型?可見,創設積木游戲情境場,主要是為幼兒設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只有當積木與幼兒的想象、思維產生了沖突、矛盾的時候,積木才更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引發幼兒的想象,增進幼兒的問題解決欲望和需求。如此,情境切入幼兒游戲活動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幼兒不斷探究、不斷發展。
在幼兒搭建積木的活動中,教師要激活幼兒的認知需求,構建幼兒積木游戲的實踐場,催化幼兒的具身認知。從某種意義上說,具身認知是幼兒的一種“手腦協同”的學習方式,是一種身體參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手和腦在一塊干,才是創造教育的開始”。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組織幼兒積木游戲建構活動,促進幼兒手腦協調發展。比如3~4歲幼兒,適合展開“模仿”建構游戲;4~5歲幼兒,適宜開展“主題”建構游戲;5~6幼兒適宜開展“創作”建構游戲,等等。對于3~4歲幼兒,教師要引導其進行觀察;對于4~5歲幼兒,教師要引導其解決問題;對于5~6歲幼兒,教師要引導其進行想象與創作。在教學中,教師要由收到放,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以5~6歲幼兒的積木搭建為例,筆者開展了“設計未來汽車”的積木搭建活動,幼兒一次次搭建、一次次超越、一次次創新。他們逐漸用“圓角”代替了“直角”,讓搭建更具有了藝術性和審美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適時助力,讓幼兒欣賞故宮、鳥巢、西方的哥特式教堂等,豐富、擴展幼兒的實踐經驗,幫助幼兒形成更為豐富的造型。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幼兒對事物的認知過程是身體作用于世界反復、經常的模式構成的認知方式[2]。在幼兒搭建積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構筑“反思場”,生長幼兒的具身認知。正是通過反思,幼兒才有可能從具體的搭建活動中抽身出來,對搭建過程進行反省。從這個意義上說,反省也是一種積木建構;而且是一種更為積極、更為高級的積木搭建,是幼兒對建構的建構、對認知的認知。因而屬于幼兒游戲活動的元認知、元學習能力。
研究表明,幼兒搭建積木的過程是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發展過程。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不斷地改變拼搭意圖,直至搭建好自己滿意的作品為止。對于幼兒的反思,教師要積極地啟發、鼓勵。伴隨幼兒搭建水平的發展,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搭建技能,比如架空、圍合、鑲嵌、架高等搭建技能,對稱等搭建思想。當幼兒形成了搭建技能和思想后,他們會事先協商建構什么主題、如何搭建、搭建成怎樣的樣態等問題。他們會逐漸根據內在經驗進行構思,從而讓搭建成為一種有意識的理性自覺活動。
布魯斯說:“豐富的積木游戲并不會自然發生,只有在成人的努力下,使自己的行動具有強有力的催化作用,豐富的積木游戲才會發生。”“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幼兒積木搭建游戲,是一種以幼兒“經驗表象”為原型、以幼兒“動作思維”為支撐、以幼兒“知行合一”為特質的活動游戲新樣態。作為教師,要適度介入,以便讓積木搭建活動成為發展幼兒素養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