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玉芬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金禧小學,廣東韶關 512700)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教語文的教師不難發現,在作文課上,有些學生無奈地按照教師的命題和要求吃力地寫;有些學生打開作文書,東找西翻;有些學生更是咬著筆頭或望著天花板苦不堪言。顯然,在作文課上,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都處于“要我寫”的被動煩躁之中。怎樣才能把“要我寫”這種被動煩躁的心理變成“我要寫”的輕松與快樂的心理呢?在這兩年的“通過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的寫話和習作能力”課題研究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扎實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習作就會變得輕松愉快。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因此,口語交際訓練不能僅限于口語交際課,要滲透到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甚至滲透到平時的交流中[1]。這樣,口語交際才能發揮其作用,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才能讓學生把“要我寫”變成“我要寫”。
“不知道寫什么”,這是學生習作時最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小學生習作路上的第一道難關。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使學生每次習作都能產生“我要寫”的意愿,就必須讓他們積累寫作素材;而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就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
筆者非常重視口語交際訓練。每天課前三分鐘,筆者都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活動。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進行口語交際時可與同學談哪里的景物美;可談自己的讀后感;可談自己的喜、怒、哀、樂;可談自己看不慣的事或自己最欽佩的行為……總之,只要是自己想說的就說,并讓同伴把自己的說話題材記在一個小本子上。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不僅能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還能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有了寫作素材,習作時才會產生“我要寫”的強烈愿望。
長期以來,由于單元測驗都不考口語交際的內容,因此,很多教師都會忽略口語交際課。許多教師每每講到“百花園”時,口語交際這項訓練都不做課前準備。因此口語交際課上,學生基本無話可說;在教師的逼迫下,學生只好隨便講講。有的教師干脆就跳過不練,致使口語交際根本就沒發揮其編排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有話想說呢?筆者是這樣做的。
課前指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上網或查閱書籍收集與交際主題有關的材料,親自做與交際主題有關的實驗,帶領學生一起去調查、訪問……并整理好相關資料。做好了相關準備工作,口語交際課上就不愁學生無話可說了。
四年級上冊“百花園”四,筆者編排了一次口語交際:小小辯論會。辯論的主題是“你覺得我們生活的環境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為了讓學生課上有話想說,筆者在教學本單元《蒲公英的夢》這篇課文后,就布置學生:留心觀察你周圍的環境,向大人了解一下有沒有被污染的情況,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護環境,然后記錄下來。由于四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辯論會,于是筆者又組織他們觀看小學生辯論會的視頻,讓他們了解辯論會的程序。由于課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都不甘示弱;下課鈴響了,他們紛紛說:“教師,下節課繼續,我們還沒分勝負呢!”可見,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多么的重要啊!之后,筆者讓學生把自己在辯論會上的發言內容以《……變了……》為題寫一篇文章。有了口語交際做鋪墊,學生半句怨言都沒了,拿起筆,“沙、沙、沙”津津有味地寫了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只注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卻忽略了文章表達方法的感悟與積累。正因為這樣,所以大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都很差。在作文課上,學生即使知道寫什么,也表達不清楚。不是語句不通順、用詞不準確,就是條理不清楚,或者意思表達不準確……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堅持做到滲透口語交際訓練。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筆者都要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滲透表達方法的感悟教學,并讓他們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進行口語訓練。讓學生既知道課文講什么,又知道作者是怎么表達出來的,還能訓練口語交際能力,學完課文后又讓學生仿寫。仿寫的形式有句子仿寫、片段仿寫和全文仿寫。只要這樣堅持讀寫結合進行教學,就能夯實學生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如在教學《故宮》一文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弄清全文按“總起—分述—總結”的思路行文;其次引導學生抓住“故宮的建筑”這一文章的重點部分,領悟作者移步動點的觀察方法:從天安門進入,由南往北,先重點介紹太和殿,接著介紹中和殿,再介紹保和殿,然后介紹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領悟作者的觀察和表達方法的同時,感受故宮的建筑特點及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作才能。隨后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分別扮演“小導游”和“游客”,讓“小導游”介紹故宮的景點,游客可以提問;接著,又讓他們仿照《故宮》的介紹方法介紹乳源的風景名勝;課后,又讓他們仿照課文的介紹方法以《家鄉的風景名勝》為題寫一篇作文。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堅持滲透口語交際訓練,自然就能使學生不斷地掌握各種寫作方法,不斷地提高表達能力,習作起來自然也就輕松多了。

情景教學具有“形真”“情切”“意遠”和“理寓其中”的特點,能使學生感到“易”“趣”“活”,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因此,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口語交際與作文興趣的最佳途徑[2]。
創設情境要根據作文教學的需要,把學生帶入真實或虛擬的場景、氛圍或活動之中,使外部的環境與學生內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聯系,通過觀察、感知和體驗喚起他們的思維與想象;而創設情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教師可運用談話、聊天或提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欲望;再依學情而導思、導情、導行,從而抓住學生的內心,渲染氣氛,激發興趣,使他們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地參與到口語交際與作文教學活動中。
如在指導四年級下冊“百花園”一的習作《寒假趣事》時,筆者先繪聲繪色地跟學生講述自己童年時玩“爆竹炸牛屎”的趣事,當講到“我把爆竹插進牛屎堆里,想通過炸牛屎令過路人難堪,結果爆竹意外提前爆炸,炸到自己一身牛屎,才知道害人反害己”時,他們都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起來,笑得前俯后仰。由于筆者講的趣事貼近這些農村學生的生活,這在無形中就為他們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因此,筆者的童年趣事,激發了學生想說的欲望,頃刻間,他們像炸開的油鍋—七嘴八舌就說開了。筆者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在寒假一定也有不少趣事吧!請趕快把你的趣事告訴你們四人小組的同學吧!比一比,看誰說得好!”這時,他們就像剛從籠子里放出來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跟自己組的同學說起了自己的寒假趣事。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啊!學生在小組交流后又在全班交流,再讓其他同學評評誰說得好;最后,讓他們把自己的寒假趣事寫下來。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興趣,同時激發了他們習作的興趣,更為他們習作引了路,習作就會變得輕松與愉快了。
不管是口語交際,還是寫作,只要學生體驗到了樂趣,嘗到了“甜頭”,他們就會樂意地積極參與[3]。怎樣才能讓學生嘗到“甜頭”呢?筆者的做法是賞識評議,讓學生主動參與評議,讓他們在評議中自我提高。在評議中,教師要提供方法指導,要明確評議的重點,否則是無目的的評議,會失去評議的有效性。評議的藝術重在賞識,所以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很重要。
進行口語交際評議之前,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思考,看看同學說的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夠好。評價時要求學生先肯定同學的優點,再指出存在不足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意見;還可以提出問題,大家討論解決。同時,教師也要適時表揚說得好的學生和評得好的學生,鼓勵沒說好和沒評好的學生。這樣,讓學生不斷地得到賞識、不斷地嘗到說話的“甜頭”,進行口語交際時,自然就樂不可支了。
評議作文時,可先出示一篇學生作文或學生作文中的句段,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討論:評評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不足,可以怎樣修改。要求學生根據每次的習作要求,從題材、內容或表達方法等方面去評議。在學生評議時,教師要善于賞識學生,對寫得好的學生和評得有道理、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都要給予肯定表揚;同時,也要教會學生互相賞識,要防止評議演變成批判。誠然,每個學生的作文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但要引導學生應該看主流。對于存在的問題,要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商量的語氣解決問題;然后,讓學生運用剛才的方法,在小組里評議組員的作文;最后,放手讓學生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這樣的賞識評議,不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反思,還能讓他們體驗到寫作成功的樂趣,從而感受到作文的輕松與快樂。
口語交際對作文的指導、講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只要指導好學生做好口語交際的準備,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大膽、積極地參與口語交際,他們的寫作自然就會變得輕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