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愛存
(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隨著新課程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素質,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思想。本文將針對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廣泛運用。眾所周知,小學數學課本中所涉及的數學理論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在生活中也有一些常見的實際案例能夠得以運用。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本就有著巨大的聯系,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1]。所以,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當注重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強化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小學生對于生活化的教學有著較強的適應性。首先,小學生數學水平較低,所以在接觸理論知識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吃力;如果將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融合,那么就能夠促進他們更加順利地接受數學教育。其次,利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能夠創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更加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開展《百分數的應用》這節課的教學時,筆者在課堂上利用一個制作糖水的小實驗來引入本節課的主題,筆者邊說邊做:“教師這里有一杯涼開水和有一些糖,如果我把這些糖倒入水中,這杯水就變成了糖水。你能根據教師剛才的實驗,提出與百分數相關的數學問題嗎?”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對百分數有了一定的認知,因此能夠順利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在這杯糖水中,糖占百分之幾?水占百分之幾?等等。筆者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并反問學生:“這個問題同學們會解答嗎?解答這個問題需要什么已知條件?”此時有學生提到了需要糖的重量和水的重量,于是筆者給出一些數據(例如糖10克、水240克),組織學生解決問題,并總結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只需要將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再把最后的結果轉化成百分數的形式即可。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學過程中逐漸涌現出越來越多新穎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謂的情境教學法,指的是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的基本學情為依據,創設出學生比較熟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解決教學情境中的問題來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2]。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究作用;而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容易得到調動。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種,關鍵是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比如說小學生天真愛玩、活潑好動,那么教師就可以以游戲活動作為載體,創設出活動類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數學思考和實踐;再比如說小學生喜歡聽童話故事,那么教師就可以以童話故事作為載體,在故事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這些以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利用謎語來創設情境和利用實際生活經驗來創設情境等。
筆者在帶領大家認識圓的時候,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讓學生玩了兩個小游戲,分別是球、球相碰玩具表演和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筆者引導學生一邊玩、一邊觀察,并將自己觀察到的圖形說出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圓形。”這里,筆者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于發現,進而抽象出“圓”的概念;緊接著,筆者組織學生說一說平時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學生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說硬幣、鐘表、圓桌等。筆者讓學生摸一摸自己提前準備好的硬幣,引導他們體會圓的封閉、彎曲的特點,并通過與長方形、梯形等多邊形的對比,感受圓的特點。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很多教師都會發現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但是無論如何,學生都無法深入地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僅僅接受了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但是并沒有深刻地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3]。無法掌握知識形成的過程,那么在使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感到迷茫。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他們感受到理論知識是如何出現的。怎樣做才能夠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呢?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進行思考,促使他們弄清楚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其次,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在對某一部分的新知識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循序漸進地進行講授,并在講授的過程中注重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逐步奠定數學基礎,發展思維的深度;最后,當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某部分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還應當設計出遷移應用環節,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強化對知識的理解[4]。
以長方體的體積這部分知識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體積公式,那么收獲的成效可能不太理想。為了能夠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筆者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探究這個公式時,首先讓他們思考并猜想:長方體的體積與什么有關?隨后,筆者為每個小組發放了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塑料塊,并讓他們用這些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單位數量及體積,再填入表中;然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的數,思考除了表示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外,還表示什么?擺成長方體每排用的小正方體的個數相當于長方體的長,排數相當于寬,層數相當于高;最后筆者指導學生觀察長、寬、高和體積之間的關系,組織學生得出體積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進行長期的堅持。教師不僅要在形式上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的思想和實踐中出發,強化他們的數學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