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江蘇省海安縣明道幼兒園,江蘇海安 226600)
新時期社會的發展導致人們多往城市聚集生活,因此成長起來的后代幼兒很難接觸到大自然的環境,對自然科學領域也沒有概念;但是科學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自然科學的重要途徑。通過這門科目的學習,幼兒可以培養早期探索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走進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奧秘,發現生活中的秘密,從而產生探索的樂趣。教師如何幫助幼兒接觸和學習科學,也是近年來很多教育人士關注的話題。
3~6歲的幼兒認知處于基礎階段,很多學習都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利用各種方法,激發起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幼兒生活中會看到許多自然現象,但卻不知道是什么;教師此時就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1]。比如,幼兒天生就對水有很大的興趣,玩水就少不了,會看到他們把東西扔到水里。不管是一根樹枝、一個瓶子還是一片葉子,都是他們的玩具。為了引導幼兒接觸簡單的科學知識,根據這個現象上了一堂關于水的科學課《沉與浮》。筆者準備了很多材料,塑料包裝紙、橡皮、泡沫板和玩具積木等,讓幼兒親自把這些東西投入水中,通過分辨出誰在水面上和水下,感受物體沉浮的魅力。
如果能把自己身邊的物品,經過簡單改造變成新的東西,是會引起幼兒興趣的。比如經常可以看到的報紙,經過剪、折、團,改變紙的形狀,幼兒粘貼做成了“衣服”“金箍棒”“紙球”等,“小小的紙能提起一大桶水嗎?”“紙兒力氣大”,通過改變紙的外形,開發幼兒思維,不僅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動手的成就感,還可以燃起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種植角的花花草草有時候枯萎了,枯樹枝搜集起來,可以讓幼兒在顯微鏡下觀察樹皮、枝干和樹葉的不同。放大鏡和望遠鏡都是幼兒日常探索的工具,他們會發現新大陸般,播報自己的新發現與新感受。
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來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比如用玻璃杯、水和紙畫的箭頭,將裝滿水的玻璃杯,放到箭頭與視線的中央,箭頭就會完全翻轉過來。利用此類小游戲吸引幼兒注意,主動探索原理。或者組織幼兒分組去大自然里撿拾不同的樹葉,看哪一組拾到的最多,就有獎勵;可以教導幼兒分辨不同的樹葉的同時,利用樹葉培養他們的繪畫能力。
幼兒是教育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應當是主動的探索者和學習者。因此,對科學的認識不能只靠教師講解,需要帶領幼兒通過親身的實踐,真正掌握原理,了解生活環境;并幫助他們在積累大量經驗的基礎上,學會歸納分析,養成研究的好習慣,讓幼兒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從具體處著手,培養幼兒動手、觀察和實踐等能力。
幼兒進行科學實踐需要一定的材料,作為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事前準備。比如上面提到的小實驗,就要根據水的特性提供不同的物質材料,由輕到重,讓大部分幼兒都能親身實踐,認知到“原來不同的東西扔到水里會有不同的反應”。對于幼兒很感興趣、會主動選擇的材料,要多加提供,因為在他們不經意的動手瞬間就可以學到知識。
大班幼兒可以適當開始鍛煉他們的社會特性。在平時的科學實踐中,可以將幼兒進行分組,學習兩人或多人合作實驗,以此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比如,有一課是學習制作陀螺,需要用到膠水、光盤和蠟筆等工具。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制作過程有些煩瑣,因此要求他們分組,分配任務,誰負責做什么。班上有一組配合得很好,一位女生負責用蠟筆把光盤裝飾好,其他兩位男生就用膠水把光盤固定住。不僅如此,為了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還可以舉辦比賽轉陀螺,看誰的轉的時間最久。
很多幼兒對于需要動手的事情,會有莫名的畏懼情感。這時教師要多鼓勵他們,幫助他們一起實踐。筆者班上有一個性格內向,名叫貝貝的女生,不喜歡動手,怕自己做錯。之前做手工陀螺的活動,筆者就主動和她一組,一步一步教她。遇到她不敢做的部分就拉著手一起做,一邊鼓勵她“不要怕,沒事的,就是這樣做的”。最后,貝貝不僅裝飾了自己的陀螺,還開心地玩起了陀螺。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多方面去評價幼兒,不要將是否掌握科學技能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要把幼兒興趣、實踐結果和情感體驗都納入評價的內容[2]。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好奇心,偶爾弄壞道具,此時不要太過嚴厲的斥責,以免扼制他們探索的欲望。幫助他們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關系的同時,還要重視幼兒參與科學實踐的態度,保持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重要。還要著重培養幼兒主動嘗試和不怕失敗的精神,對積極參與的幼兒及時給予鼓勵和贊揚,讓科學探索的熱情火焰不熄滅。
科學教育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實踐經驗,歸根結底還是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是否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幼兒教育需要遵循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應用的順序,在指導幼兒學習到科學原理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再回歸生活中,并運用原理解決問題。比如有很多幼兒喜歡在游戲區域玩電動玩具車,對此非常感興趣,總是想要拆開看看車為什么能動起來。在反復拆裝電池的過程中,他們就認識到正負極的不同結果。不僅是電動玩具車,同理家里的遙控器也會裝了。
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對于科學教育這種比較抽象的學科,回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貼近幼兒的生活,才能讓他們更易認識科學,并運用它,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生活是幼兒了解問題本質所在的基礎,為幼兒接觸科學、掌握科學原理作出了大貢獻。
科學教育讓幼兒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心,但教育不止于此。在新時期的社會需求和教育背景下,幼兒還必須具備能夠創造創新的能力。由于創造性的活動基本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認識基礎上的,感知經驗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因此,教師和家長都要注重不斷積累幼兒的經驗,幫助他們培養創造性。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發現,個體的興趣和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教師要學會利用能吸引幼兒的事物,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這一個科學實踐聯想到另一個問題,再從這個問題發散開來,思考為什么。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際的活動,使思維的創意物化。
總之,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需要教師結合生活教育,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當然,教師也要及時引導幼兒,學會運用科學實踐經驗回歸生活,解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