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湖匯文路實驗初中,江蘇 鹽城 224700)
環境保護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在地理學科的每一個方面,讓學生也承擔起重要的社會使命,突出生命本體的教學理念。初中地理是初中教學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可以更好的促進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落實,共同創造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由此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還需要做出具體的分析和闡述,希望可以給相關教學工作者帶去指引和參考。
對于很多教師來講,滲透環保理念在地理學科中并未得到足夠的認識和關注,這主要是因為環保情況和學生的考試沒有產生直接關聯,另外自然災害沒有事實性的發生在自己身邊因此對危害性的了解十分有限。另外,還有一些輕的自然環境問題,因為長時間身處其中,反而認為是一種常態,缺乏關注,這樣就直接到熬制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問題沒有足夠的關注,特別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和關注點都是在考試的考點上,考試范圍不夠集中,環保的概念十分模糊也不夠深刻。
在環保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學,未能夠直接的學生的生活產生聯系,這樣就導致學生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認識非常淺顯,環保教學仿佛距離學生十分遙遠,成為一種形式和空中樓閣因此教師必須將環保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關聯,這樣才可以實現對生活的持續性環境保護關注[1]。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圍繞著教材創設情境,還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做好相關材料的運用,把教材有價值的一部分體現出來這樣才可以融合和轉化環保理念。通過教材的分析構建一個學生學習的氛圍,在這和學習氛圍之下滲透環境保護的理念。教師可以構建起一些小話題,讓學生將教材中的環保元素和話題結合在一起,產生聯系,增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甚至還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在一起構建一個環保主題沙龍,討論環保和學習的關系,如在學習“民族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挑選出一個環保話題,哪些民族地區的環境保護比較好,維持著原生態,環保性突出,哪些地方已經被破壞殆盡,這些問題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讓學生將教材中的每一個部分都與環保聯系在一起,改變以往對環保認識不足的問題。另外在討論中或者在沙龍主題研討的基礎上還可以發揮想象能力讓學生說出一些環境保護的方法,教師按照實際介紹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自然災害的避免以及污染地區的治理等方法,讓學生可以對環境保護有基本的理解。
在環保教育過程中要不斷的充分的給學生建立起危機意識,將環境保護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還需要按照學生所在的地區進行具體環境問題的具體案例分析,學生充分意識到環境污染的破壞性,生態的破壞對人們生活、生命構成的傷害。在一定的必要情況下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生態環保問題進行人事,如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可愛的小動物,但是由于環境破壞這些動物瀕臨滅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就在身邊。例如,可以給學生播放影片《后天》在這一部影片中將環境破壞的影響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引發學生的關注,另外教師使用圖片、文字還有視頻的方法烘托環境讓學生可以對環境保護加以關注,更好的認識到環境與自己生活的聯系[2]。
教師除了教材上的教學之外,還可以使用課外活動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落實環境保護行為,建立起理念之后才能夠更好有思想認知,思想也是指導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到戶外看到白色污染,然后共同拾起身邊的一個個白塑料袋,減少白色污染,凈化身邊環境[3]。
綜上所述,本文對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思考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滲透環境保護思想可以從教材開始,之后將環保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建立起教學活動。